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拟谈作答申论对策信息时的“身份”问题
[ 作者:史为恒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3-10-08 11:02:00 浏览次数:]申论考试注重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判断其是否具备由“察”到“思”再到“行”的基本素质。发现问题是起点,分析问题是深入,解决问题是根本。当下,在申论各类题型的设计中,越来越重视对应试者这些能力的考查。但在答题时,很多考生混淆了提出对策、建议或措施时的身份,出现了身份上的偏差。本文拟从不同的题型出发,对如何把握好回答对策信息时的身份站位问题作一探讨。
一、归纳概括题:坚守题干规定的和给定资料中相对应的行为主体的身份,客观胪列要点
归纳概括题的答案必须忠实于给定资料,如果题目要求对资料中相关行为主体的做法进行归纳概括,此时必须坚定地以对应的主体(或个人、或集体、或政府、或国家等)的身份进行作答,组织答案要点时常常略去行为主体名称,直接将要点列举出来。
如202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第一题:GEP反映了生态系统产生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经济效益。请你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A市是如何利用GEP核算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作答此题时,必须扣住题干规定的 “A市” 这一行为主体来寻找要点。参考答案是:①制定核算方法,对生态产品价值进行评估、核算。②开发水域救援培训项目,将致富的生态水转化为经济效益。③同企业、公司合作,开发探险类和梯田观光项目,使生态产品形成良性循环。④组建生态强村公司,主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GEP贷”等金融产品应运而生,既解决了资金需求,也激活了生态产品的金融属性。⑤开展碳汇交易,实现碳中和,既能反哺湿地生态建设,又能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可以看出,答案所列5个要点中的“制定”“开发”“同……合作”“组建”“开展”等动词引出的措施均是以“A市”作为行为主体做出的。 再如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第三题:根据“给定资料3”,请分析小吴发生了哪些变化,使得村民们对她的称呼从“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吴”。从题干中可以看到,答案要点必须体现出“变化”,而“变化”正是小吴通过自己扎扎实实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因此,作答时必须坚持将小吴作为行为主体来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为:小吴从脱离群众到与群众干在一起、想在一处。变化有:①转变工作态度。从认为大学生肯定比农民强,变为学说土方言,走水田地、学农活;②转变思维方式。从“看不顺眼”变为感受农民的不易,理解群众的辛苦不易;③转变工作方式。从刻板坚持原则变为把道理和群众说通;④转变工作内容。从“看家”、为了证明自己开会抢着发言,变为为群众办实事、帮真忙,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帮大家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
二、综合分析题:按题干中规定主体的身份作答,如缺少规定主体,则按照政府身份作答
虽名为综合分析题,但该题型的答案并不仅仅局限于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上,还要体现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应对之策,这是作答名词解释、语句理解、比较分析、社会现象分析等具体题型时都必须坚持的原则。大多数综合分析题的题干并没有提出身份上的要求,此时应试者在答案中列举对策要素时必须坚守政府身份,以体现出政府总揽全局的职能定位和开展工作时的主动性。如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省部级)第二题: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这是一道名词解释题,题干没有规定作答的身份。此处先将此题的参考答案作一列举:预先失败指人们在做任何事情前都必须依赖大众媒介等专家系统才可以实现的心理或行为。主要表现为选秀热、相亲热等各种跟风现象,是人们群体心理的“亚健康”表征。这主要是由于社会高度发展、信息丰富芜杂等因素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期待,它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对人们自主选择能力带来冲击,容易使人迷失。因此,居民需要加强个性创新,增强独立判断能力,避免“预先失败”。这则答案整体是不错的,结构较为完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要素一应俱全,但是在最后给出对策部分,应试者将主体确定为“居民”,并不正确。正确的做法是站在政府角度来阐述对策,所以,最后一句可以调整为“因此,应对居民加强科学引导与鼓励个性创新,增强他们的独立判断能力,避免‘预先失败’。” 再如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部级)试卷第一题:“给定资料1”中说:“这些努力和奋斗所换来的,有形的会老去,无形的却能从此改变小谷村。”请你根据“给定资料1”,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此题为语句理解题,在答案中,应试者先要阐明这句话的本质意思,然后对“有形的”“无形的”分别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再给出今后在农村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即对策信息。但是,有些应试者在组织这部分对策信息时,写成“因此,农村工作者要通过‘有形的’、更要通过‘无形的’工作……”亦不妥当,而应该写成“因此,(政府)要通过‘有形的’、更要通过‘无形的’努力奋斗,最终让农村形成勤劳致富的风气,给农村带来蓬勃希望和无限生机。”
但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或明或隐地规定了作答者的身份,此时,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固守政府站位,而应及时调整,站在规定的角色身份上来作答。比如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卷 (B类) 材料处理题的第一题:根据材料, 谈谈什么是医生的“仁心”?这也是一道名词解释题,但题干在“仁心”之前加上了限定词“医生的”,因此,答案中的对策信息就必须坚守住“医生”的身份来表达。参考答案如下:医生的“仁心”就是在救死扶伤中体现出的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和关心。它体现在多个方面:一句温暖病人的话, 对患者的同情之心, 耐心地回答病人的疑问, 细致地为病人服务……医生被尊称为白衣天使, 是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守护者。医生的“仁心”是病人战胜疾病的动力之一, 是体现医院公益性质的特征之一, 也是推动医患关系和谐的内在要求。因此, 医生要怀有一颗“仁心”, 抵制“知识傲慢”“技术傲慢”, 自觉地关心病人、同情病人。答案中“因此,医生要……”的表达,则呼应了题干所规定的“医生的‘仁心’”,而非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员的“仁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对策建议题:根据题干中建议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身份作答
(一)建议对象为政府(部门)或建议对象不明,忽略建议者角色,坚守政府角度作答
建议者角色大致可以分为政府工作人员和非政府工作人员两种,但题干明确指定建议对象为政府(部门),或题干没有指定建议对象时,作答建议时要将其实施主体默认为政府(部门),以政府(部门)身份提出对策。如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第四题:请你根据“给定资料4”,对Z市人行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建议。此题没有明确建议者角色,也没有指定建议对象,只是要求针对Z市人行道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依上文所述,作答时必须站在政府角度来作答。该题答案中建议部分可以是:一、树立现代大交通理念,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人、车道路分设,专设盲道,人行道规避树木、窨井及电表箱等,窨井及电表设置要确保安全。二、规范城市道路改造,要以行人为本,文明施工,彻底改变“断头”及破坏环境现象,保证人行道畅通。三、加强城市经商和道路管理,划定商贩经营地点,避开人行道,文明经商。非机动车指定地点停放,不得挤占人行道,城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四、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加强宣传,形成遵纪守法氛围。交警要严格执法,车辆与行人各行其道,对电动车加强管理,消除人车混行的现象,对违反交通法规者,必须严惩。再如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第四题:假设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题干中虽然给出了建议者的身份,即农村支教人员,但题干又明确提出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的要求,显然建议采纳方或执行方应是上级有关部门,因此,必须以政府部门的身份提出建议。该题答案建议部分可以是:一、科学规划。新建希望小学选址要符合当地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计划,捐建希望小学前要了解当地教育部门未来的发展布局,一旦被撤并,要及时进行资产置换,保证捐资方利益,在新学校里也要保留捐资方的捐赠痕迹。二、合理利用。废弃小学校舍属集体财产,应当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建立乡村图书馆、村文化活动中心等村民文化娱乐场所。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废弃校舍“零闲置率”。三、宣传引导。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议等各方面的努力,鼓励农民工在家乡务工、子女在本地就学,保证学校生源。
(二)建议对象为非政府机构,忽略建议者角色,要站在建议对象身份上答题
题干中或隐或显地指定建议对象为非政府机构,此时,应试者必须以建议对象身份答题。当然,此类题目大多会为应试者指定一个角色,这一角色通常与建议对象具有隶属关系,正所谓“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人来干”。比如某地事业单位考试申论试题:你是M镇W公司的一名研发人员,拟参加公司组织的“金点子奖”评比活动,请结合“给定资料”针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问题提出建议。在这道题目中,建议对象为W公司这一民营企业,因此,必须以民营企业的身份提出建议。该题的参考答案为:一、营造科技创新氛围。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开展“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设立“科技创新贡献奖”,刺激企业各类人才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热情。二、整合科技创新主体。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加强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加强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引进高端技术、项目和人才。三、打造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实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双轮驱动”。四、激活科技创新动能。健全和完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努力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激发企业家精神。
四、文章写作题:根据题目确定身份定位,同步处理好细部问题
近年来,文章写作题的身份定位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府机构;二是政府工作人员。笔者曾在2021年第5期《应用写作》发表的《申论作文的命题类型与应试技巧》一文中作过详细的阐述。
政府机构角度切入型题目的认定方法是,先从题干中抽取关键词或中心词,运用动宾句式形成中心论点句后,如果在中心论点句的谓语动词前加上“政府”或“政府应”等,能够体现出政府作为论点句行为主体的鲜明特点,此类题目就属于政府角度类型。如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第五题:“给定资料1”中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这句话对提升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启示。请你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以“‘治’慧”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治’慧”即“治理要有智慧”之意,在它前面加上“政府应”字样,就构成了“政府治理应有智慧”的句式,意思显豁,文从字顺,属于典型的政府身份切入类题目。有的应试者以“怎么做”为标准架设分论点时,列举了这样三个分论点:公民自治要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壮大智慧;企业治理要创新方法,转型升级,提高智慧;政府治理要以人为本,民主决策,彰显智慧。单纯从形式上看,这三个分论点句整体还是可以的,但在仔细考察内容之后,会发现第一个和第二个分论点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即丢却了政府身份,分别对公民和企业作为行为主体在治理活动中的智慧进行了论述,这是不当的。从坚守政府身份出发,应将之调整为“引导公民有效自治,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壮大智慧;鼓励企业创新治理方法,转型升级,提高智慧;政府治理要以人为本,民主决策,彰显智慧”,以突显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在各层次治理活动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不少文章写作题将命题视角转移到工作人员素质养成上,要求应试者以政府工作人员身份来写作。此类题目题干中往往具有明显的标志词,会出现如“我”“心”“情”“人生”“青春”等主观色彩较浓的字眼。区分此类题目的标准是:从题干中提炼出关键词并形成中心论点后,在论点句的动词前加上“政府工作人员(应)”,能保证语句的通顺、逻辑的合理,反之,如果在中心论点句的动词前加上“政府(应)”,则会显得不合情理、文句不通。如2023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申论A类第四题:请结合你对“给定资料8”中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殷墟时所作“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指示精神的理解,围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时代征程上绽放青春”这一主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时代征程上绽放青春”这一主题句前加上“政府工作人员(应)”,语法正确,表意鲜明。但如果在之前加上“政府(应)”,则会让人不明所以,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政府的“青春”,政府又该如何绽放它的“青春”呢?因此,这道题目只能以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来论述,在分论点架设和具体论证的语句中常常将主语写成“我们”或者直接省略。由此,对于这道题目,如果以“怎么做”的标准来架设分论点,可以是:“弘扬传统文化,要热爱学习,补齐精神之钙,让青春有更重的‘底色’;弘扬传统文化,要创新方法,做到古为今用,让青春有更多的‘亮色’;弘扬传统文化,要以文惠民,树立全民自信,让青春有更足的‘成色’。”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郭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