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新闻“反常标题”艺术例谈
[ 作者:张峰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08-05-25 18:49:00 浏览次数:]在新闻标题的制作实践中,“反常标题”是一种运用效果很不错的标题方法。下面,我们结合一些实例,谈谈新闻“反常标题”的制作艺术及表达效果。
一、“反常标题”特别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看书看皮,读报读题。新闻标题乃新闻的眼目,是新闻吸引读者的关键部位。运用“反常”法制作的新闻标题,往往打破常规,有违常情,因而更能引起读者的第一注意。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由山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西沟村贴出“安官告示”》,就是一则成功地运用了“反常”标题法的例子。我们从来只听说过“安民告示”,没听说过有什么“安官告示”,标题中,此言一出,立即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在这则反常标题的“撩拨”之下,读者都想知道这则新闻的究竟,读者的“胃口”就这样被“反常”构成的悬念吊起来了。新闻是典型的“眼球文体”,由上则新闻标题可以看出,运用“反常”法标题的新闻,能很好地在第一时间里抓住受众的眼球,引起受众的阅读注意。
二、“反常标题” 能更精巧别致地传达出新闻的“精神”
“反常标题”除了特别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外,同时也能更精巧别致地传达出新闻的“精神”,能更生动活泼地揭示新闻的主旨。获得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新闻《当事人“审”法官》就是这样一则“反常”得法的妙题。标题中的“审”,其实是“质询”的意思,是当事人向法官询问相关法律知识,这对我们的法官,无疑是一场不常见的面对面的考试。一个“审”字鲜明地揭示出,我们的法官要提高执法水平,使当事人口服心服,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就会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遭遇受“审”而不过关的“尴尬”。
前几年中国金奖食品桂花牌盐水鸭广开销路,搏击市场风浪,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新华日报》报道此事,记者拟制的题目是《让煮熟的鸭子飞起来》。煮熟了的鸭子当然不能飞了,可是作为名牌食品的鸭子,有良好的经营管理作后盾,有成功的营销策略助阵,当然能“飞”遍神州大地,“飞”向海外了。一个“飞”字,生动形象地描画了桂花牌盐水鸭占领市场的英姿。
三、“反常标题”能带来独特的幽默情味
“反常标题”所蕴含的出人意料之外的因素,又使得这种标题有了独特的讽刺幽默的情味。《法制日报》刊登过一篇题为《“吃”案》的新闻,标题就十分反常。吃饭、吃菜还差不多,这“案”怎么能吃呢?看完新闻才知道,原来新闻讲的是某地一农民丢了一头牛,到派出所报案,牛找了回来,可是供破案人员吃喝的费用却可以买回一头半牛了!我们一些执法人员把案件当成了吃拿卡要的“资源”,竟然真的将“吃”案变成了现实!反常的“‘吃’案”一词,包含了作者几多的讽刺和批评。某地方报登载过一篇题为《打满分的“白卷”》的小通讯,写的是一个人去某单位应聘,考题要求应聘者把原供职单位的最高机密写出来。只有一个应聘者什么也没写,交了白卷。而最后,也只有他一个人被该单位聘用了。其实,写最高机密,是招聘单位故意设下的一个“机关”。看完文章,我们再回过头来品味标题,这一反常组合的幽默风趣就渗透出来了,它能让你发出会心的微笑。《广州日报》报道一则奇闻,标题也拟制得奇:《人人皆刷牙,唯独他刷鼻》,作者把新闻事实中最反常的因素抓了出来,制成了一个诙谐的标题,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张婧
(《应用写作》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