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化用“四诊法”提升调研的问题导向精准度
[ 作者:刘细彦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4-04-15 14:36:00 浏览次数:]调研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要坚持问题导向。调研实践中,既要锤炼政治品格,敢于坚持问题导向,也要提升政治能力,善于坚持问题导向。前者必须“进德”,后者应当“修业”。从“修业”的角度看,化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对于提升调研的问题导向精准度,进而提升调研质效大有裨益。
一、“望”,贵在准确、全面
“望”,即对现实场景进行直观、感性地观察,构建对问题的基础认知。
带上“透视镜”,避免表象掩盖真相。调研者带着“透视镜”观察事物,老老实实地直奔现场、沉入底层,剥其壳而察其里,让纰漏呈现无遗,使问题浮出水面。
但在调研实践中,常出现表象掩盖真相的问题。比如,某市调研组赴所辖县调查荒山绿化工作,坐在会议室近听林业部门头头是道地介绍落实“两山理论”的“经验”,坐在小车里远“望”关停的开山采石场绿化重生的“盛景”。调研组看似到了基层,其实是“葫芦掉井,浮在水面”,被调研对象“牵着鼻子走”,让虚假浮夸之风钻了空子,结果掩盖了事实。
用好“多棱镜”,避免知其一不知其二。调研者使用“多棱镜”,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综合分析,了解全面。但在调研实践中,常出现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比如,某地的村级河道,每年汛期河水泛滥,省级水务部门将这条河道纳入区域防洪工程建设体系,并直接立项投资,按照抵御“百年一遇”洪水标准,打造硬化护坡,构筑水泥挡水墙,在现场“望”起来蔚为壮观。但用“多棱镜”照后可发现,这项工程因硬化形态而与河边民居粉墙黛瓦风貌不符,破坏了护坡自然生态而使鱼虾跑光,大量使用钢筋混凝土而使造价高昂。这样多维观察,才能获得全面的认知,得出正确的结论。
架好“望远镜”,避免部分掩盖整体。调研者架好“望远镜”来观察事物,既要注重典型在“部分”上的可观赏性、可宣传性,更要注重典型在“整体”上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但在调研实践中,常出现部分光鲜就推断整体优良的现象。比如,某县为创建“乡村振兴先行县”,集中建了一批屋舍。调研组将其作为“经验”予以推广。但由于财政投入高、产业空心化,社会资本缺位,“示范村”的示范效应迟迟无法产生。“盆景”成不了“风景”,调研“以点概面”的结论也就失去了价值。
二、“闻”,贵在兼听、明辨
“闻”,即对现实人物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输入式倾听,拓展对问题的基础认知。
既要听干部的,又要听群众的。调研者要想真正深入下去,了解实际问题,就要改进作风,多和群众打交道;就要改进话风,多听群众心声。比如,对某市开展落实国家“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情况调研,教育局及时出台实施方案,一方面做“减法”,探索减负提质新路径,开展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另一方面做“加法”,增加学生课外阅读和校外实践活动的时间。而老师反映,为保证教学效果,作业并未减少;家长反映,孩子要提高成绩,也得选择校外培训。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调研者就应当追根究底,正本清源。
既要听群体的,又要听个人的。调研时,组织地域相近、行业相同、事情相关的五六个或者七八个人,围绕一个主题召开座谈会,集中收集情况、听取意见,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而且,与会人员还能听思结合、相互启发、彼此补充,可能在会场涌出新思路、迸发出新观点,发挥放大效应。
但从另一方面看,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专题座谈会面对面交流,有时出于顾忌等心理,难以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特别是在触及问题时,为避免“惹麻烦”,与会者可能“顾左右而言他”,甚至三缄其口。哪怕谈问题也只讲小问题、浅问题甚至伪问题,而对大问题、深问题、真问题可能避而不谈,使得调研难以摸透情况、抓准问题。
这就要求在听取群体意见的同时,也要注重听取个人意见。比如某调研组召开区域社会治理工作专题调研会,谈及当地有几个小区居民群体上访一事,原因在于基层干部事先宣传的“补贴群众购房利息并予以搬迁奖励”政策没有兑现。参会的一名基层干部神情尴尬、一言不发。经过个别访谈才得知事情真相。
既要听“被安排”的,又要听“主动找”的。调研事务繁多,调研前定好“时间表”、画好“路线图”、选好“标的人”,这有利于提高调研效率。但这种精心安排的调研活动,听到的可能是事先准备的“台词”,有时很难听到真问题。因此,要想听到“真问题”,还要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主动找”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做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调研,再对调研情况进行比较、鉴别,弄清真相。
比如,某市开展“河长制”推行情况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分管市长和水务局长的情况汇报,也按照安排实地走访了部分河道,获得的初步信息是:河道水质实现明显好转,河道管理更加系统规范,监管执法更加有力有效,河湖保护氛围更加和谐。但是,问题常在不经意处潜藏,也常在不经意间被发现。调研组“自选动作”开展调研发现,水污染治理完成后,沿河区域环境治理、水景观营造等后续措施不明确,造成部分“河长”“重治理、轻管理”“重眼前、轻长远”,同时还发现村沟宅河等小微水体尚未纳入“河长制”工作范围。这些问题正是完善“河长制”工作的方向、目标和重点。
三、“问”,贵在对路、贴心
“问”,即对现实人物进行多疑点、多途径的双向式沟通,深化对问题的基础认知。
找“对的人”问。找错了人,核心信息就难免被“二传手”“局外人”曲解或掩盖,获得事实真相就“踏破铁鞋无觅处”;找对了人,核心信息就如抽丝剥茧,获得事实真相就“得来全不费功夫”。
调研时,应针对学历、年龄、职业、经济状况等不同的人群“因人施问”,问出对实现调查目的至关重要的信息。比如,某纪委监察委调研组开展“纠四风、树新风”专题调研过程中,风闻公款吃喝也“转轨变型”了。要获得事实真相,就应当找“知情人”。调研组找高档小区、高档餐厅、带餐饮的茶馆、会所的经营人员查找问题线索。在调研时,重点关注经常和职能部门打交道的企业订台、消费记录,找财务管理人员、餐厅服务人员谈话核准,终于使问题水落石出。
抓“对的事”问。要围绕主题问,以主题为“靶心”,有的放矢,询问与主题相关的人和事。无论是组织专题座谈会,还是开展个别访谈;无论是当面了解情况,还是进行问卷调查,都要紧紧围绕调研的主题,抓住制约事物发展的因素进行询问。防止在询问过程中抓不住重点、焦点,导致调研内容走偏、跑偏。
比如,开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专题调研,就要对传统企业选择数字化转型的动因进行准确把握,对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瓶颈问题进行分类梳理和深度剖析,哪些是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就可以解决的,哪些是政府发挥助力作用就可以解决的。
寻“关键的点”问。调研者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好问题的内容和排序,紧扣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询问,力求挖出制约工作推进落实的具体、深层的问题,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利害攸关。还可以在调研对象回答的问题中寻求蛛丝马迹,进而深度挖掘,发现“问题链”。
用“对的方法”问。在基层调研时,面对有情感个性、有文化特征甚至有利益纠结的调研对象,询问时要用“对的方法”,使调研对象愿意回答问题、知道怎么回答问题。
对不同的人应采用不同的询问方式,比如对直率的人可以直接地询问,对含蓄的人就要委婉地询问,对喋喋不休的人要注重引导,对愿望受挫的人要注重共情,对顾虑重重的人要注重疏导,使调研对象敞开心扉、讲出问题。
要问具体的问题,泛泛而谈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回答也没有参考价值。比如,开展人才工作专题调研,询问引进的人才对所在区域和单位“感觉怎么样”,得到的回答就可能是抽象的概念,而不会是具体的问题。假如询问“环境的融入度、人岗的匹配度、工作的价值度、薪酬的满意度”等,就能触及深层次的问题。
在询问敏感问题时,要采用迂回战术,不能单刀直入,比如不说“存在什么问题”而说“应当如何改进”,以免引起调研对象的不安甚至反感。在设计问题时,要少用专业术语,多用群众语言,尽可能地做到“接地气”,从而通俗易懂,使调研对象能清楚地知晓调研者在询问什么事项、想了解什么问题。
四、“切”,贵在缜密、中肯
“切”,即对调研材料进行系统的、精准的分析综合,形成对问题的理性认知。
明“病症”,做到知其然。经过前期“所望”“所闻”“所问”,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获得了丰富的信息材料,但可能还是千头万绪、一团乱麻。这时就要下一番分析梳理的功夫,在主题的统领和逻辑的引领下,使杂乱无章的材料变成有主有次、层层递进、科学有序的“经脉”系统。然后,对“经脉”再进行整体“触摸”,找出特别重要的“穴位”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一一列举出来,确定“病症”。
比如,开展某区储备人才工作专题调研,以用人单位的层级和区域为选择要素,分别召开专题座谈会,并针对储备人才的诉求,对用人单位进行“点对点”访谈剖析,发现某区储备人才存在“四个不适应”:存在“语境冲突”,对快速融入某区大环境的节奏还不适应;存在“沟通困境”,对有效摄取跨部门工作信息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本领恐慌”,对多维能力供给的标准还不适应;存在“心理落差”,对城市不同城区间待遇不平衡的状况还不适应。这就为提升储备人才工作质量提供了精准导向。
求“病因”,做到知其所以然。明“病症”,就弄清了问题“是什么”存在的状态;求“病因”,就是要通过系统分析,找准问题形成的原因,弄清问题“为什么”存在的根源。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事物背后的逻辑、本质和规律,洞察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真正原因。
在分析时,从问题出发,“上下求索”细琢磨,查找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分析到可以直接采取对策、解决问题的程度为止。要尽力避免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否则难以“切准病因、治病救人”。
比如,针对某区储备人才存在的“四个不适应”的问题,从学校教育、个体修养、社会环境和成长规律等因素出发,进行追根究底、深入分析,发现其根源在于“四个不一致性”:身入与心入的不一致性、知识与能力的不一致性、功利与情怀的不一致性、过程与速成的不一致性。
当然,“病因”与“病症”往往并非一一对应,而是有着系统的内在因果逻辑。
开“病方”,做到对症下药。调研归根结底要落脚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开“病方”是调研化用“四诊法”的“关键一跃”,对调研质效有着决定性意义。因此,要顾及“病症”、对照“病因”、开好“病方”。
北宋欧阳修在《准诏言事上书》中说:“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实践中,在“医其受病之处”时,站位要高,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建精言、谋良策;落点要实,得什么病,吃什么药,坚持对症下药,按照精准、精细、精确的要求开方子,真正解决问题、改进工作。
比如,针对储备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开出了“病方”:储备人才要“三融入”:融入“城”中、融入“人”中、融入“业”中;要“三跳出”:跳出“区域”、跳出“自我”、跳出“庸常”;要“三省吾身”:我能干什么?我干得怎样?我还缺什么?要“三成长”:知识成长、能力成长、境界成长。“病方”与“病症”“病因”前后呼应,力求做到“药到病除”。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金山区委研究室)
编辑:宋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