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新媒体时代电子政务信息的特点和写作策略
[ 作者:梁雨婷 汪 莉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4-07-18 16:42:00 浏览次数:]政务信息是党政机关对内对外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传统的政务信息或公文多在党政机关之间传递,极少数会通过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向社会发送。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传播环境的变化,对政务信息的制作和发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我国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19年进行了修订,电子公务、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信息传播等新的政务形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尤其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在周知性政务信息的传播中,新媒体发挥的效用逐渐显现,成为当代电子政务信息传播的新动力。
2023年我国文旅业逐步复苏,人民群众的文旅需求越来越旺盛,文旅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文化消费和旅游成为构建地方形象的重要推手。如何构建友好开放型、服务型、发展型的地方形象,吸引游客,提升人气,成为越来越多地方部门关注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电子政务信息对地方部门形象构建的助推作用愈发显现,借助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有关政务信息,成为越来越多政府部门的选择。
本文将结合“四川文旅厅”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电子政务信息等文本,分析电子政务信息出现的新特点并尝试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写作提出优化策略。
一、新媒体时代电子政务信息的特点
(一)内容简洁易懂
政务信息的文本是核心,承担着发布者的意志和具体事务的施行效力。传统的政务信息传播形式较为单一,通常以纸质文本的形式存在,在少数机关单位内部传递,传播范围受限,写作内容也多以官方用语、书面用语等正式行文规范进行表达。内容较为正式、严肃,部分内容和用词对公众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门槛。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政务信息需要上传门户网站,有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内容也会同步公开在政府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公开透明的网络,使政务信息直接面对群众,政务信息的内容风格逐渐向简洁易懂的方向转变。新媒体平台不仅成为推动构建地方形象的重要力量,还在迅速聚集力量、统合社会管理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
如“四川文旅厅”公众号2024年年初发布的《文化和旅游厅召开2023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一文,通过加粗字体、调整字体颜色、插入图片、设计版面等形式,丰富了电子政务信息的形式,把重点内容突出展现给公众,便于公众进行阅读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务信息内容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二)发布时间具有即时性
周知性、普发性的政务信息一般面向公众,其目的在于及时告知公众政策的出台、变化等情况,尽早达成社会共识,改善社会治理。互联网即时、互通、互联等特征,为电子政务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实时更新的平台。政府主动在新媒体平台更新政务内容,不仅方便公众通过关键词、发布日期等自行查阅政务内容,也能接收到政府在新媒体平台更新政务的动态,便于公众及时阅读了解,掌握最新政策和方向。部分政府部门也在新媒体平台设立常规性的政务沟通渠道,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打通政府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四川文旅厅”公众号不仅更新发布关于四川的文化活动和旅游消息,同时同步更新两会的最新消息,在2024年3月7日,通过“关注”“最新发布”等话题连续发布5条“两会”相关的内容和通告;从3月1日至10日,10天内共连续发布15条关于最新政策的通告,将两会的最新消息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推送给公众,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提升了公众对国家决策的知情度。
(三)传播形式多样化
随着5G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步入融媒体时代。融合了多种媒介功能的社交媒体成为政务内容传播的新载体,政务信息传播也逐渐走向媒介融合。融媒体具有丰富灵活的表现形式,摒弃了传统政务信息写作中单一的文本形式,还可以通过政务信息截图、视频动画、制作海报等形式展示政务内容。电子政务信息写作在标题、排版和内容编排上可以转换成更具活力、更有“网感”的形式,符合大众当前的阅读习惯。
“四川文旅厅”微信公众号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纸质文件字体、字号、颜色、格式等要求,按照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媒介设计标准或风格,通过图文结合、文字排版、加粗字体等方式突出重要信息,以利于公众对内容的接收。海量信息时代,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为了能有效抓住公众的注意力,有时会以截图的形式展现长篇幅政务信息,方便用户直接抓取重点信息。随着我国短视频的迅猛发展,视觉化文本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四川文旅厅通过微信“视频号”发布动态版政策内容,标题突出,画面呈现重点信息和图片,有时还配以背景音乐,这些政务信息在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段获得较多关注和较高热度。
二、新媒体时代电子政务信息写作的优化策略
(一)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政务信息写作和传播是社会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部门之间、组织内外信息传达的重要渠道。在新媒体时代,政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全面性都得到了技术保障,也为公众参与到政务信息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媒体时代的电子政务信息,逐渐改变了行政客体被动的局面,使政务反馈与政务信息传播几乎同时进行。这就要求电子政务信息写作者具备民本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尊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在工作中将人民置于中心位置。
电子政务系统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有助于公众了解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和政策依据,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通过公开城市发展的相关信息,可以让公众更加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规划,从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四川文旅厅”公众号发布电子政务信息时,重点写明公众关切的活动信息和政策变动,群众可以通过评论区、后台私信等方式联系咨询,“四川文旅厅”还在公众号服务板块增设了“政务互动”功能,便于用户直接对文旅政务作出反馈或提出建议,也推动了电子政务信息写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准确把握亲民高效与权威并行的写作原则
新媒体时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政府了解公民的实际需求并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电子信箱、热线电话等途径,政府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公民的各种需求并进行高效对话。作为政务服务的依据和途径,电子政务信息利用这些更加便捷、智能化的新载体、新平台赋能自身发展,对政府而言可以多线性并行地处理公民诉求,及时、半自动化地予以回应;对公民而言也节省了事务办理的时间和精力。在写作实践中,电子政务信息写作应兼顾亲民高效与权威并行,从写作内容到写作形式都更加注重贴近时代、贴近受众。
电子政务信息的写作和传播使得行政行为越来越置于阳光之下,受众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政务信息传播,对建立服务型、高效型、民意型政府具有重要价值。为了方便公众阅读了解政务内容,不少机关单位对电子政务信息写作的内容、形式进行简化,以更好地贴近用户的阅读习惯。借助新媒体平台,政务内容的传播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还可以通过在线交流、评论等功能,促进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这种互动性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政府和城市形象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需要强调的是,在电子政务信息写作、传播的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其写作范围、对象和传播方式等都应遵循有关法律法规,都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要依法对利用政务信息形式传播谣言者予以惩处,以保护政务信息的权威性。政府部门要与平台、媒介、社会等系统不断深化磨合与调试,力求这些有效工具“为我所用”,让写作内容嵌入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做到亲民高效与权威并行。
(三)切实抓好依法写作和传播政务信息
如前所述,政务信息的写作要有法可依,政务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也必须依法实施。与传统公务文书的写作和传播相比,电子政务信息的受众广度和传播速度都显著提升。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用户通过电脑手机等客户端就可以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的信息发布者。新媒体平台使政务信息发布的门槛降低,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政务信息传播的随意性。网络的开放性带来多元信息和自由通透舆论空间的同时,也极易使得不法分子、黑客等别有用心者浑水摸鱼。虚假信息极易造成公众对国家政策的误读和曲解,造成社会恐慌和不良的舆论环境。对于政务信息而言,内容涉及国家政策,其发布影响国家行政活动和社会秩序,不得掺杂半点虚假。
因此,电子政务信息从写作到传播,都要在依法的前提下慎重考量和把握。首先,电子政务信息的写作可以通过计算机排版、加密和解密等过程,强化政务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信息管理制度,规范电子政务信息的制作、传输、保存和利用等各个环节,确保电子政务信息写作内容的安全、有效和可靠。最后,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政务信息提供鉴定真伪的链接,传播者在传播时自行附带链接,为公众提供查验的渠道,以防范非官方渠道发布的虚假政务信息。上述措施的实施有助于避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使地方形象建构的信息更加准确、可信,用电子政务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为地方形象建构增添认可度。
三、结语
公务文书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当着重要角色,电子政务信息是随着时代发展和媒介技术更迭产生的政务信息新形态,不仅是时代产物,其写作与传播的过程也是媒介融合的产物。新媒体时代,电子政务信息的即时性、简洁性和多样性在组织传播中可以起到消除不确定性、畅通上传下达、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等作用,在大众传播中则发挥着传递政令、治国安邦、塑造政府和城市形象等作用。政务信息的写作者、发布者应把握好电子政务信息的特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及时更新,满足群众的需求,快速有效地构建出正面积极的政府形象。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编辑:杨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