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致辞| 杂志介绍| 投稿须知| 欢迎订阅|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最新动态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 详情...

                        详情...
专论

写作的“三重”价值刍议

[ 作者:徐宏远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1-10-15 14:35:00 浏览次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是人类凝聚思想的基本方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现已成为很多跑者的“跑步圣经”。然而,当我们写作时,我们又在想些什么呢?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文化交流行为,是人类重要的信息记录与传播方式。写作具有深化思考、建构现实和权力表达的三重属性。只有将阅读和写作融会贯通,才能相辅相成。

写作不仅具有描述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的功能,也发挥着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说服读者、调适内心、建构社会现实等方面的作用。写作是基于公众的共同心理和概念认同,将动态、模糊、非线性、复杂、混沌、多面性的现象和观点,以具体的语言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产品的创作过程。

一、写作是一种更加深入的思考

写作不仅是一种时间修养,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更是让一个人思想不断精进的思考模式。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其实也是在记录和推动思考。写作是对一些想象的深描、对怪象的批判、对需求的呼吁、对理论的阐释,通过写作,作者会变得身心轻松、状态自洽和理性智慧。写作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不满足于让思考停留在脑子里或口头上,而用“白纸黑字”提高思考与表达的精准性,进一步对读者和作者的思维进行挖掘和澄清。写作和思考既表现出相对独立性,又表现出相互依赖性,思考可能脱离写作,但写作永远无法脱离思考,不存在没有思考而得到的作品。

用语言把思考的结果呈现出来,把头脑中的万千思绪整理成具有节奏感的语句,“咬文嚼字”地对思考结果再审视再建构,这是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必经过程。每一次写作都是一个新的思考过程,尤其在文字的腾挪置换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产生超出原来预期的效果。写作也可以是一种求知的方式,发现自己以前未知的事物。写作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的动态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写作对象进行审视,通过一次次的知识建构、重新阐释而使认识更加明晰。不仅如此,通过写作来思考,还有助于提升人的愉悦感和通透度。因此,我们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思考,做知识的生产者、创新者和传播者,为知识大厦的建设添砖加瓦,而不是做文字的搬运工,敲打键盘,随意裁剪和拼接,生产学术垃圾和残砖断瓦。

二、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建构

语言决定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任何写作结果的展现都是经过作者“主观性”过滤而呈现的自我,任何经历都是被经历着的经历,而不是一个客观的、真空的、没有参与者主观意识的经历。作为写作者,有时我们无法保持完全的客观中立。如钱锺书先生的《围城》,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生活历练和经验,也充分发挥了写作者的主观想象力。他人语言的表达不应该仅仅被视为社会“真相”的反映,还应该看作是作者对他人意义的呈现,反映的是他人对世界的解释。《金瓶梅》《儒林外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无不是通过“清晰的写作”对“混沌的世界”进行的一种全新重构。

写作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作者是一个内在的精神自我,通过写作把自身经历转化为内在的无形财富。写作的过程,除了是写作者对自己所理解的社会现实进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作者召唤读者共同对社会现实进行建构。比如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这个社会会好吗?》等所表现的自我和主题就是作者本人的一种行动表达,具有社会实践的功用。《人民的名义》《遥远的救世主》等作品的作者,以作品为纽带与读者展开对话,向读者寻求理解和共鸣,共同对社会现实进行再建构。

写作就是一个分析和建构对象的过程。我们只有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坚持对经典书籍中涵括的深邃思想进行内化,保持学习思考的常态高效,才能真正寻求到多方观点对话的可能,保持自身内心的恬淡与宁静,保证理性的观察和冷静的回忆,保持云卷云舒和云淡风轻的豁达。只有经常写作,才能保持才思敏捷,避免陷入内卷化的低效循环。写作也是一个收藏的过程,将自己的思想整理为文字,在短促的生命周期内,将自己的作品作为收藏品穿透历史尘埃,把易逝的生命兑换成恒久的文字,于是,文字成为挽留生命与灵魂的工具。

我特别羡慕自由写作的作家,他们没有把写作带入职业化心境,例如吴思的《血酬定律》《潜规则》《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三部曲。他们拥有冷峻的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拥有随心所欲的真实表达,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并能看淡世间的纷扰,是一群最沉得住气的人。写作不是他们谋生的必要手段,也不是为了追名逐利;写作只是他们内心的真实表达,是心灵的需要,只是一种纯粹而独特的生活方式,把写作当成了一种自娱自乐,寻求生活高峰体验的一种过程,又或者把写作当成了苦难中自救的一种方式,对苦难进行审视、描述、理解和超越。通过写作,解决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达成与外部世界的和解,让个人与社会同频共振。

写作可以把自己不朽的灵魂渗透进短暂的生命历程。混沌的世俗生活介于恒常和动态之间,在看似有序实则无序、在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复杂世界里,写作像冬天的冰花,凝结了最美的瞬间,映入人们眼帘,让人的心情久久激荡。写作的过程,让人同时具备了享受幸福和接受痛苦的双重能力,在偶尔的幸福时刻里,作者体验到了人世间强烈的、难以形容的美,在无边无际的烦恼和苦难中,这一颗灵光闪现的流星便成为璀璨星辰中的美丽弧线,是如此的稀缺和珍贵。于是,写作成了安慰内心的一剂良药,使生活的无常变成了永恒。

三、写作是一种权力的表达方式

写作是一种创作,通过写作寻觅极致的人生境界。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通过文字对写作对象的生活和意义加以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价值观念,向公众“兜售”自己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介入,是一种话语的“征服”。比如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其中的文明冲突理论是描述了冲突?还是建构了冲突?亦或是诱导了冲突?

没有转化为文字的思想是廉价的,更何况在后现代社会,每个人对现实世界都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在现代性的自反性中,面对原子状独立而虚弱无力的个体,尤其面对“单向度的人”时,写作的过程除了需要孤独,更需要勇气。当然,我们写作时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引领社会的主流思想传播正能量,更要为弱小乃至沉默的声音呼吁呐喊。尽量悬置作者本人的单一主观声音,保持开放的态度和谨慎的语言,真诚坦率地与读者分享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困惑,融入多元的群体心声。

写作本身就是通过文字把思想凝练为一种相对固定的表达,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形成与读者对话的可能和基础。作者们是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有义务引导读者怎么来想象。作品坚硬刻薄,但作者内心可能柔软宽宏;作品风格华丽多变,但作者性格可能坚毅刚直,在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读者的同时,也接受读者的检验和叩问。阅读和写作是一个良性循环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如果把阅读视为精神食粮的获取,则应把写作当成是消化吸收转化为力量的过程。阅读和写作都是精神享受的过程,阅读是与大师进行思想碰撞的过程,写作是一种与自己灵魂交谈的结果。于是,我们只有将阅读和写作有机融合起来,实现双方身份的互通互认、互换互解,才能相得益彰。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者才能厚积薄发;只有通过持续的写作,阅读者才能穿越时空与作者心心相印。

(作者单位: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编辑:董 宇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人民网 新华网 长春理工大学  应用写作精品课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7989号  130022  0431-85583096/85583129  邮箱:cnyyxz@163.com
Copyright© 1985-2021 应用写作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