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致辞| 杂志介绍| 投稿须知| 欢迎订阅|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最新动态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 详情...

                        详情...
专论

第三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学术讨论综述(一)

[ 作者:余国瑞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06-10-17 16:05:36 浏览次数:]
Content "

(《应用写作》1999年1期)

现代应用文发展趋势与对策

    第三届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于1998年6月30日至7月4日在中国宜昌举行。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美国以及内地、台湾因故未能与会的专家提交了论文。大会收到论文80 余篇,按专题进行学术交流,并开展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一些认识,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研究了不少当前应用文写作实践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推动现代应用文的发展和应用写作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会议探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一、现代应用文发展趋势

    面向21世纪,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会专家认为,为适应新时代经济、科技和社会变革的需要,现代应用文明显地表现出以下三个基本趋势。

    1.日趋重要。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贮存、加工、传播信息的主要工具之一的现代应用文,同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运用频率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重要。然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当前国民的读写能力同过去相比,有下降之势。台湾中山大学张仁青教授认为:“在工商业发达,以金钱挂帅之社会,一般人之价值观念已作重大改变,认为国文程度之高低与金钱赚取并无绝对关联。加以电话、电报、传真之普及,旅游、娱乐之频繁,均足以扬其波而助其澜,遂使此一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提高国民应用文读写能力更显重要。

    2.逐渐国际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推动着各国、各地区文化的相互撞击与交融,现代应用文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就是突出表现之一。这种“国际化”不会自然实现,它是一项艰巨的“文化工程”。只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各地区、各国的应用文进行深入的分析、比较,经过不断的总结、交流、沟通,才能逐渐形成一套既是国际的,又是民族的现代应用文规范体系。

    3.走向现代化或电脑化。台湾淡江大学罗卓君教授介绍,淡江大学办理公文已无纸本。在一些发达国家现代应用文的写作,在公文以外的其他一些领域也已实现网络化、无纸化。电脑的普及和广泛运用,给现代应用文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一系列新问题。东北师范大学金振邦教授认为:电脑化将改变应用文传统的写作方式与表现形态;现代应用文的体式将日趋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其传播和阅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革;作者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传统应用写作理论将被新的理论所取代。

    除上述基本趋势外,专家们指出,现代应用文还具有不同于传统应用文的如下趋势和特点:(1)专业化或知识化。香港学者陈志诚先生认为:“传统应用文比较偏重‘文’,现代应用文比较偏重‘应用’”,因此,现代应用文同专业的关系更加密切,专业化是现代应用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之一。山东工程学院金健民教授也认为:现代应用文是新时代信息传播中多种知识交*的新文类,内容的知识化是其特点。(2)高度结构化以及图表、数字的运用越来越多。香港城市大学白云开先生认为,高度结构化、大量使用图表等非文字工具、数字与文字的关系更为密切等是香港现代商业应用文的特点,由此也可看出现代应用文的发展趋势。(3)汉语的国际化与现代应用文的艺术化。台湾李寿林教授认为:“汉字将成为国际间相互交往的重要工具。”他援引两位著名语言学家的话说:“再有一个世纪,各国人士都会以会说中国话、会写中国字为荣”;“21世纪是汉字发挥威力的时代”。他还认为:由于社会日趋多元化,应用文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在广告等文体中艺术化尤显重要;现代应用文的实用化、求同化是主要的,但也不要忽视艺术化。现代应用文的特点和趋势还有实用化、双语化(或语言多元化)、专用文体系列化,以及写作的快节奏、高效率等。广州大学王首程教授认为,新时代在呼唤一种崭新的写作观:没有速度就不算会写。

    二、现代应用文发展对策

    面对现代应用文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大学裴显生教授提出如下对策:(1)组建应用文研究的地区性、国际性机构,加强应用文理论与实践研究;(2)确立应用文教学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全面规划应用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大、中、小学生应用文读写能力;(3)团结海内外从事华文应用文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编写具有权威性、通用性的教材;(4)组织力量编写应用文标准化手册,促进电脑更广泛的运用;(5)抓紧人才培养,不断扩大应用文的教学和研究队伍。

    关于对策的研究,还有一些应予重视的意见。美国和台湾专家方燕女士、徐统先生指出:中文应用文标准化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建议尽快成立专业组,从应用文总体模式、词汇和语言、具体格式等方面,研究和建立应用文标准,编写出版应用文标准手册。香港理工大学张衍源先生指出:虽然求同化、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各地应用文歧异太多,存异太久,非一蹴而就,办法是从“缩窄差距”人手,加强沟通,重要的是“不尚空言,付诸行动”。
  

应用写作基础理论


  本届研讨会上的发言说明,当前应用写作基础理论研究正日益深化。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应用写作迫切需要有反映自身规律的理论体系。会议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如何建设应用写作基础理论的讨论。

    一、应用写作理论框架

    会上不少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介绍了自己运用系统方法,从系统功能、系统结构角度研究应用写作的成果。运用系统方法研究写作规律,构建写作理论,是写作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最早运用系统方法研究语言现象的是索绪尔,他认为语言符号的价值就在“系统”或“结构”之中。师承王力和索绪尔的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教授,三十年前创立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该学说认为语言是一个社会过程,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根据特定目的以及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交际目标的社会过程。会上,香港大学岑绍基先生介绍了澳洲写作教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自己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文类功能教学原理,研究实用写作教学的成果。他说,澳洲写作教学经历了以下划时代的转变:70年代由以作品为中心的传统写作教学向以过程为中心的过程写作教学转变;80年代以后,由过程写作教学向文类功能教学的转变。文类功能教学是一种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有联系的写作教学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写作教学应重视写作目的选择与确定,重视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写作背景和具体写作环境,使学生掌握根据特定环境选择最有利于实现写作目的的文类功能和结构。他将这一理论用于大学预科班的实用写作教学,其试验结果是成功的。这种理论尽管也适用于一般写作教学,但尤其适用于以实用为目的的应用写作教学。会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陈荣石先生提出的“应用文‘动态’”说、香港大学谢锡金先生提出的“传意写作(应用文)教学理论”,可以说都是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文类功能教学原理,从不同角度研究应用写作的成果。

    “应用写作理论及其运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余国瑞教授,及其主要研究成员彭光芒、饶异伦、蓝济华等老师,就该课题的研究情况所作的介绍,引起与会专家的重视和热烈讨论。早在80年代后期,他们就从经济写作活动的调查入手,探索用系统方法对大量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应用写作理论框架,称为“功能一结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在1991年初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写作系统与技法》一书中首次推出。此后又正式立项,进一步开展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6部。在1998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写作》教材中,这一理论有了比较全面、具体的表述。它的出发点与基础同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文类功能教学原理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该课题的目的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吸收写作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多方面成果,建立一种应用写作的新的理论体系。这是一种既能说明传统写作理论不能说明的应用写作特有规律(如规范化、格式化),又能融合传统写作理论精华,并与电脑写作接轨的应用写作理论体系。这项研究于1997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虽然这一理论框架有待深入研究,还须不断地修改、完善,但研究者的方向以及长达十年的不懈努力受到与会专家的肯定和赞扬。有专家指出,这是应用写作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

    值得重视的是,还有一些专家采用系统方法,对某些文类的功能和结构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如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沈国芳教授对行政公文内在模式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萧庆元教授对公文写作理论体系构成要素的研究,以及香港理工大学陈瑞端女士对直销广告的研究等。他们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应用写作理论框架,但其思路与“功能一结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二、应用文的定义、分类与特性

    关于什么是应用文的争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本届研讨会虽然没有形成对应用文定义的一致看法,但取得如下共识:其一,这个问题虽然重要,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应用写作学科成立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很多新老学科都不是有了自己的统一定义后才成立和发展的,至今仍有不少被公认的新老学科还在探讨自己的本质属性和范畴。其二,所有专家都认为,处理公私事务的文书是应用文。但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论文、评论等理论文体,以及史传类文体、对联等交*文体是不是应用文,看法就不同了。但大家一致认为,已有的共同认识是主要的、核心的,对某些文体归宿的认识有分歧,是正常的、合理的现象,这不妨碍组织编写应用文标准手册和统一教材。其三,名和实是可以通过约定俗成和法定使成走向统一的。作为写作学会的相关专业委员会及其他学术组织有责任对一些经过研究后比较成熟的看法进行总结,制定规范,促进统一。例如,本届会上,大多数专家认为,把一切非文学写作统称为“实用写作”,把应用写作、新闻写作、理论写作、史传写作等作为“实用写作”下属的主要类别,这样处理比较科学、合理,应该采取有组织的方式形成规范或标准,促进认识逐步统一。

    应用文的分类与应用文的定义密切相关,也不易求得统一认识。多数专家的看法是,可将应用文分为公务文书和私务文书两大类,绝大多数应用文非公即私,有少数兼属公私两类,可以另立交*类,也可以不另立类,从分类学上讲,这是允许的。上海大学于成鲲教授主张按区域功能分类,他认为应用文一般都有特定的使用区域、使用功能和使用程序,可依此将它们分为公文书、私文书、专业(业务)文书、社交礼仪文书。但他同时认为,采用归纳主要实用功能划分类别,如分为信函类、规章类、制度类、报告类、申请类、证明类、契约类、告知类、广告类、诉讼类、庆贺类、祭悼类、志记类、题词类、联语类等,也是一种便于教学的分类方法。西南师范大学董小玉教授在对各种分类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后认为,可将现代应用写作文体分为公务文书、行业专用文书、日常应用文书三类。她也认为按主要实用功能分类有其优点。总的看,探索按基本的实用功能分类是一种趋势,这是一种能反映应用文本质特性的分类方法。但是用这种方法必须正确分析和归纳各种应用文体的基本功能,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归纳与会专家对现代应用文特性的看法,可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有基本特性和由基本特性导致的一般特点。第一层是现代应用文写作活动的特性。应用文是应用写作活动的产物,它必须受应用写作活动特性的制约。应用写作活动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劳动,专家们认为,它的基本特性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工具,贮存、加工、传播与人的实用需要有关的各种信息。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方才勤先生认为,应用写作是写作主体将信息物化在载体中的具体的行为活动。应用写作活动具有社会性、系统性、功能性等一般特点。第二层是应用文的特性。南京师范大学凌涣新教授认为应用文的基本特性是“应用的功用性”。南京林业大学卢振生先生认为,“求实”是实用写作本质特性。福建师大林可夫教授主张对“应用性”或“功用性”是应用文的本质特性,提出质疑:“应用性”、“功用性”是什么?文学写作没有“功用”吗?他认为“应用”的深层含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行为实践”。他在寄给本届研讨会的论文大纲中,再次阐述了“应用文即可行文”的观点。会上,湖北大学洪威雷教授提出“中介”说,他认为应用文是“理论通向实践的必经桥梁”。还有专家主张“应用”是指处理公私事务,以及协调关系。大家对应用文的一般特点的看法很多,但都认为最主要有两点:简明性和规范性。第三层是应用文的“现代”特性。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现代应用文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三、电脑写作的理论与方法

    相对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会上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冯林博士介绍,他们已进行了三年学术论文计算机辅助写作的“半自动化生成”研究,提出了一种称为“cASPWS”的辅助学术论文写作系统,这是一个人机合作系统。他们预计要使这个系统达到实用水平,还需数年才能完成。常德师专魏饴教授认为,应用文电脑写作研究,应先从一些实用价值较高,易规范化和格式化的文体入手,如机关公文、经济事务文书、规章和法律文书等,其中公文的基础最好,并容易推广实施,应加强研究。当前电脑写作理论方法的研究滞后于实践。实践中有不少基本实现应用文写作全过程电脑化的例子,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河南大学曾祥芹教授提出的应用文阅读特质论,受到与会专家的重视。他认为对应用文的动态研究不应限于写作,还应延伸于阅读。应用文阅读有其不同于文艺文阅读的特质。研究和建立应用文阅读理论有利于促进应用写作的繁荣。(待续)

   (责任编辑:周正) 

(《应用写作》1999年1期)

  为使读者更直接、便捷地了解本刊,本站每期特从《应用写作》摘录3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如您喜欢,可直接到所在地邮局订阅《应用写作》。(邮发代号:12-59       垂询电话:0431-85384664)
 

"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人民网 新华网 长春理工大学  应用写作精品课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7989号  130022  0431-85583096/85583129  邮箱:cnyyxz@163.com
Copyright© 1985-2021 应用写作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