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融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意写作方法——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 作者:王海峰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4-08-15 16:37:00 浏览次数:]《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的融媒体新闻报道,时常让读者感到温暖、充实又震撼。这些新闻的报道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性格、爱好、生活各不相同,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的新闻报道,在书写“人民性”上形成了独特风格:使命感、共通感和真实感的融会。这种风格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参与、沟通、记录时代——相契合。从新闻报道选题的角度看,这种风格的形成,得益于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式媒体运作模式;从创意写作方法论的角度看,这种风格得以形成,凭借了三种写作方法:融合热点与初心的写法、展示个人与社会亲密关系的写法、发现并创造日常生活奇观的写法。对这三种创意写作方法进行观察与分析,有助于融媒体新闻写作者更加清晰地把握基于“人民性”的书写风格,进而更好地创作出具有使命感、共通感和真实感的新闻报道。
写法一:融合热点与初心,树立使命感
新闻报道往往要捕捉社会热点。融媒体新闻报道因其选题丰富、表达形式灵活、内容注重实效性而更加关注热点。然而,对融媒体新闻报道的作者而言,如何将社会热点选题写得有深度、有广度、有意味,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创意写作的视角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在创意写作的诸多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即让写作者在还原和反思的状态中,回到自己或事物的“本心”。所谓本心,即初心、本来之心,可以理解为自己或事物的最初模样、出发的原地、原始的动力因或目的因等。如果我们将社会热点比作一只风筝,那么本心便可以理解为手中的线轴。风筝虽然飞得高远,仍然有一个原点,且时时与这个本心密切关联。创意写作对本心的关注,归根结底,是对事物进行现象学还原与反思的一种方式。《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社会热点所采用的方法,便是将热点进行还原与反思:将热点与“初心”融合;让对热点的写作指向表达人民性的初心,进而树立一种不忘初心的使命感。
例如,当大学生身着军大衣成为热点时,《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题为《火遍全网的军大衣,“链接”来了!》(2023-12-06)的报道。这篇报道围绕大学生身着军大衣的现象,以及“军大衣更有性价比”这一热点话题,先对军大衣的新款式做了详细图文介绍,然后展示了我国不同军种官兵身着不同款式军大衣时的英姿,最后指出能够得到穿着军大衣机会的途径(链接):全国征兵网。这篇报道融合了热点与初心,既写出了军大衣的“本心”,也让读者透过热点看到了写作者的初心。网友对该报道的留言,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对这一写法的认可:“硬核链接”“这个发链接的‘套路’好。”“小编你是懂推销的。”“以前在新疆当兵的,很冷的天气,作训大衣非常暖和,想试试的可以入伍,免费给你。”“这辈子就后悔没去当兵。”等。对融媒体新闻报道而言,热点与初心融合的写作方法,能够让“飘浮”在新闻“热浪”上空的读者,感受到一种肃然起敬又温暖如春的心之“归宿”。
又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的《高校“半只鸡米线”刷屏!网友:嘴角留下了不争气的泪水》(2023-11-08),这篇报道在介绍某高校食堂因推出半只鸡菌汤米线而出圈这一热点之后,逐一展示了近几年全国众多高校食堂此类暖胃又暖心的举措。这篇报道由一个热点而关注一个“热面”,由一个“热面”而指向一种学校培育、关爱学生的初心,让写作有了广度和深度。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莘莘学子感受到初心的温暖,并自觉产生一种使命感。
融合热点与初心作为融媒体新闻报道的一种创意写作方法,需要写作者具备对社会热点保持关注并能够对之进行理性审视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写作者既关心火热的社会生活,又能够保持对社会生活进行还原和反思的距离。所以,这也需要写作者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热点是一种沸腾或高远的生活。而在这种生活背后,需要有一种初心来铭记和守护最初的使命。
写法二:展示个人与社会的亲密关系,建立共通感
融媒体新闻报道的一个特点,即通过更为典型的个人性来强调一种更为深广的社会性。《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新闻报道的对象,多数是具体的某个人,如“粉衣小姐姐”“空军退役女大校”“出租车司机王宁”等。这些个体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社会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于是,融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性,便在对个人性的展示中呈现出来。
从创意写作的视角看,这是一种通过展示个人与社会的亲密关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诗学”式的写作方法。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诗学更多地充满行动与生成的意味。人类学家赫茨菲尔德认为:“诗性原则引导着所有象征性的社会交互行为。”[1]社会诗学在人类学视角下,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用以统一行动和语言、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方法或理想。这意味着,个人的诗性行为,在社会诗学的意义上即是完成个人对社会行动关系的意义建构。在个人与社会的这种亲密关系中,个人实现了一种基于自身行动的诗学价值,即实现了自我对社会的价值。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这种价值的实现,被视为一种高级的个人需求。所以,展示个人与社会的亲密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基于人类学、心理学的创意写作方法。在融媒体新闻报道中采用这种写作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建立一种社会诗学意义上的共通感[2],进而让作品引起深刻而广泛的共鸣。保罗·道森等创意写作研究者也倡议,以一种创意写作的方法,来实践人文主义和建构社会诗学。[3]
例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报道《老人在ICU外守通宵,这位医生发了条朋友圈……后续来了》(2023-10-28),讲述了一位老人独自在ICU病房外长椅上守候孩子的情况被医护人员了解后,ICU主任李辉将这一情况发到了朋友圈,通过这条朋友圈大家对老人伸出了援助之手(捐款捐物)。从新闻报道选题的角度看,这样的事件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是由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和意义。而从事件所展示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看,这种新闻报道所呈现的叙述结构,则揭示了一种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在这个事件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通过发朋友圈这一具有诗性的个人行为,被扩大至社会层面,成为建构社会诗学的一种方式。个人与社会由此建立了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写作者对这种亲密关系的发觉与展示,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基于社会诗学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类似一种标准或原则,不仅能够帮助写作者判断选题的价值,而且能够帮助写作者明晰文本的内在结构,找到文本的写作重点及方向:展示个人与社会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并以此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共通感。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的诸如《长江大桥上,这位的哥三次折返……》(2023-11-30)、《找到了!全城寻找的粉衣小姐姐,是她!》(2023-11-26)、《“共享奶奶”,太暖了!》(2023-11-25)等报道,都可以视为通过典型的个人性抵达深广的社会性这一写作方法的例子。这种写作方法的侧重点在于,展示个人与社会建构亲密关系的互动过程。正是对这种互动过程的描述与建构,构成了创意写作视域下,融媒体新闻报道迈向社会诗学的可能与方法。
展示个人与社会的亲密关系,作为一种融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意写作方法,需要写作者具备较好的共情力和共通感。对融媒体新闻报道的作者而言,这种共情力和共通感要建立在对人民性的理解上,建立在对中国故事的书写维度上,才能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诗学书写。这种方法不是以告诉(tell)读者某种道理或结果的方式写作,而是以展示(show)某种故事或过程的方式写作。[4]
写法三:发现并创造日常生活奇观,传达真实感
新闻往往意味着一种“奇异”的事件受到关注。非虚构写作是对这些事件的发现,虚构写作是对这些事件的创造。对融媒体新闻报道的作者而言,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新闻事件不难,难的是发现并创造日常生活中的“奇观”。一般而言,奇观指自然界奇异的景象或事件。而新闻写作中所谓的奇观,是指日常生活中那种具有人文性的奇异景象或事件。这些日常生活奇观,等待新闻报道的作者去发现和创造,使之或构成一道人文风景,或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从创意写作认识论的角度看,经由文本对日常生活奇观的发现,即是一种创造。因为对那些未能领略这一奇观的心灵来说,这种发现是一种唤醒活动,即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中所言的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的“劳作与创造”[5]。创意写作强调“激发”这一行为。激发其实就是一种唤醒,其含义之一,就是以让写作者发现日常生活奇观的方式,来唤醒写作者对日常生活的全部感觉。这种感觉对融媒体新闻报道的作者而言,曾经被称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闻报道的作者的必备素质。然而,这种素质不是凭空而来的,生成它的土壤就是一个写作者对日常生活奇观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养成这种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求写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关注真实生活的人。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报道《看见他,上一秒“哇哇大哭”,下一秒“娃娃大笑”》(2023-12-06),讲述了一位儿童医院保安成为“玩具侠”的故事。报道聚焦这位玩具侠的背影(保安制服后背挂满了儿童玩具),让他们的背影成为一道风景,甚或一个儿童医院保安的人文符号。对这位保安来说,他所创造的这种被发现的奇观,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对新闻报道的作者而言,对这种日常生活奇观的发现,则意味着一个具有激发或唤醒力量的奇观被创造,意味着实践和把握了一种创意写作方法。
因为,从创意写作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奇观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足够震撼的细节。“玩具保安”因为足够用心(真实)地生活(细节),所以他敏感(发现和创造)地捕捉到了作为服务对象(儿童)的需求;而对一个具有创造力的新闻报道的作者而言,也需要足够用心地生活,然后将对日常生活奇观的发现,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创造。《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的《这张密密麻麻的地图,放大看有点震撼》(2023-11-12)、《电梯间冒出一大袋青菜:请自取!这位女房东的举动火了》(2023-11-17)、《“老师,你看这个烈士的骨骺线都没愈合,才16岁不到……”》(2023-11-29)、《一个举动,她被百万网友称为“合格的大人”》(2023-11-29)等报道,即是对这种日常生活奇观(足够震撼的细节)的书写。不论是文化遗产“地图”、电梯间张贴的“告示”,还是科技考古“复原图”“合格大人证”,都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奇观,因为它们和“玩具保安”的背影一样,都以“足够震撼的细节”呈现奇观。所以,换而言之,作为创意写作方法的“发现并创造日常生活奇观”,也即书写足够震撼的细节。对融媒体新闻报道这种非虚构文本而言,只有找到事件中那种“足够震撼的细节”,写作者才可谓发现了奇观。这种以细节为根本的奇观,不仅是让报道具有创造力、冲击力的写作方法,而且也捍卫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
发现并创造日常生活奇观,作为一种融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意写作方法,需要写作者具有“生活敏感”和新闻敏感。这种敏感性又指向日常生活中那些足够震撼人心的细节,而写作者对足够震撼的细节的挖掘,便构成了对奇观的发现和创造。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创意写作方法侧重书写对报道对象的还原和反思、描述报道对象与社会的诗学建构过程、发掘报道对象足够震撼的细节,突出了人民性这一新闻报道底色和书写风格,赋予写作活动以使命感、共通感和真实感。尽管对融媒体新闻报道而言,其创意写作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是,从《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报道中,似乎可以找到一种具有人民性的融媒体新闻报道创意写作路径。
注释:
[1]Herzfeld M. Cultural Intimacy:Social Poetics in the Nation-State[M].New York: Routledge, 2005:xv.
[2]共通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普遍的、可传达的感知能力。康德曾较早且较系统地阐释了共通感概念,认为共通感是一种基于社会道德认知的普遍实践能力。共通感还具有一定的能动性。人与人之间建立共通感,意味着人在思维、情感等层面上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体。
[3]Paul Dawson.Creative Writing and the New Humanities[M].London:Routledge, 2005:214.
[4]在创意写作方法中,tell被视为一种“告诉”的写作方式,即把要传达的意义或道理以抽象的方式直接告诉读者;而show被视为一种“展示”的写作方式,即把要传达的东西隐藏在具象的故事或对过程的描述中,让读者凭借经验及文化上的共通感领会写作的意涵。
[5]Ralph Waldo Emerson.The American Scholar:An Address[M].New York:The Laurentian press, 1901:21.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郑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