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把握材料提炼“五度 ” 提升公文写作水平
[ 作者:张 良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5-03-07 11:06:00 浏览次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说,充分掌握大量材料是公文写作的“源头活水”,那么善于提炼材料、善于驾驭材料则是提高公文写作质量的重要途径,一篇上乘的公文佳作必然是提炼材料、驾驭材料的典范。面对纷繁复杂的材料和海量的信息,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高水平提炼挖掘和加工运用材料,非常考验公文写作者的功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可以从把握“五度”入手。
一、从高度上提炼材料,确保公文有思想力
在公文写作实践中,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点评文稿时说这篇文稿没有高度,或者站位不高、思想性不强。反之,对一篇好的文稿,人们往往会有“高屋建瓴、思想深刻、立意高远”等评价。没有高度的文稿,常被评价为没有“接天线”,所表达的观点或者主题没有紧扣上级精神,没有贴近当地实际情况,没有宏观视野和全域思维。因此,我们在公文写作中,对落实某一项决策、开展某一项工作、实施某一项活动的阐述,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去谋划、去布局,要重点搜集和查找习近平总书记对相关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批示以及中央和省市对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规定要求等。
笔者认为,从高度上提炼材料既体现在对宏观政策、战略方针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上,也体现在对全局性、长远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上。
例如,东部沿海某市动员部署开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时,文秘人员在起草动员讲话稿过程中,可以将“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工作主题,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示要求相结合,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相关要求相结合,与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政策导向相结合,与本地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相结合,阐述其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然后再阐述当前当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具备的特色优势和基础条件,充分说明该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已至、势已成”。最后,再结合当地实际,谈谈在执行层面上的一些具体操作措施。这样提炼材料,循序渐进,引人深入,既能提升文稿的思想高度和层次,又能使听众对这项工作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二、从深度上提炼材料,确保公文有说服力
如果一篇公文写得很有深度,触动心弦,令人深思,那就充分说明这篇文章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论证有力、说理充分、观点令人信服。从深度上提炼材料常常能使材料从抽象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从分析到归纳、从深奥到通俗。如何从深度上提炼材料?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自问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比如:“为什么要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为什么要优化营商环境”“为什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重点要在把这些“为什么”讲清楚讲透彻上下功夫、做文章,把这些“为什么”回答好了,文章自然就深入进去了。
二是剖析法。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表面现象、对主客观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内在逻辑。这样提炼出的观点才能具有说服力。例如,在分析经济形势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表面的数据变化,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经济结构、发展动力、政策环境等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经济形势有更准确的判断,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是拓展法。就是在对文章观点阐述过程中,要运用材料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论证,不能总停留在单纯的举例上面或者宏观政策理论层面,要结合所举的例子和宏观政策理论,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写出相对应的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事例,材料就显得深入了。
三、从广度上提炼材料,确保公文有统筹力
从广度上提炼材料体现在对问题或者观点的全面审视和多元思考上,要求公文起草者眼界要宽,笔者认为至少要培育两方面思维:
一方面,要培育辩证思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看问题不能绝对化,对某个问题或者某个观点看法,不能一叶障目,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看见它消极的一面,而忽略它积极的一面。
譬如一段谈到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材料:
“中国经济仍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期,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还在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比如国内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一些领域风险仍待化解等。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部署,各地区各部门正在加力推进解决,一些问题已经有所缓解。同时,我们要看到,我国依然拥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强大的经济韧性潜力和有效的宏观调控等多重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力量也展现出蓬勃生机,中国经济向好发展有支撑、有基础、有底气。”(节选自《求是》杂志2024年21期《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向上向好因素累计增多》)
这段内容在材料提炼方面运用辩证思维,说明了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的一些问题,但话锋一转,不仅阐述了这些问题正在解决或者部分问题已经解决,而且道出了国内经济发展优势所在、底气所在,在辩证思维中论证了国内经济目前面临机遇大于挑战的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要培育系统思维。系统思维也叫全局思维,真正的公文写作高手需要具备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能找出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样提炼出的材料既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又能在叙述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例如,在谈论教育改革时,我们需要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创新、教育机制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和阐述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教育改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另外,我们可以重点围绕教育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分别进行详略论述,譬如,如果教育体制是主要问题,那么在阐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篇幅。
四、从精度上提炼材料,确保公文有概括力
笔者在这里讲的从精度上提炼材料,不单是对材料的选择和取舍,更是要学会总结、归纳、概括等常用的提炼材料方法,聚焦对材料的精巧加工和灵活运用,把零散、分散但有一定规律的材料统一起来。“尺幅容千里、片言纳百意”,就是能用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事物概括出来、表达清楚,这既是对公文写作者表达力的考验,更是对其概括力的考验。从精度上提炼材料,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通过概括提炼,把许多事物的共同点归并、收拢、集中,以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鲜明呈现。公文写作者必须学习提炼的方法,加强概括归纳的逻辑思维训练。
一是数字概括。这是写材料常用的一种提炼技巧。特别是撰写经验材料、工作总结、工作计划、调研报告等,用好数字概括法,就能使材料更集中、更突出、更有亮色。比如:“三强化”“五个一”“四聚焦四促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有些单位在撰写材料时数量词用得过多过滥,经验不够,就用数字来凑,存在削足适履之嫌,不仅编造痕迹过重,材料也显得假大空,往往适得其反。
二是关键词概括。运用关键词提炼,使得文章主题更加集中、观点更加鲜明。一种是从内容意思上概括,比如:“把跟踪帮扶、资源帮扶、政策帮扶、资金帮扶贯穿于产业扶贫始终”,可以概括为“一站式”帮扶;“把政务服务聚力在事前、事中、事后”,可以概括为“全天候”政务服务。还有一种是从字面形式上概括,比如:立足一个“精”字,着眼一个“特”字,追求一个“新”字,处理好“公”和“私”、“ 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关键词提炼要准确、简明、新颖,突出内容要点和本质,防止生编硬造、以文害辞。
三是同类概括。在公文写作中,最忌堆砌材料和机械地平铺直叙。有的文稿初学者在撰写工作总结时,对同类性质的活动、同类相似工作逐项逐条阐述,语言烦琐拖沓、读起来拗口,没有做到文约义丰。
譬如有文秘人员写单位工作总结时对涉及的一些活动依次阐述:“今年6月,我们开展了外籍人士In港城系列活动,邀请了80多名外籍人士参会;9月,我们举办了‘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青年发展论坛,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0多人出席活动;10月,我们举办了2024年拉美国家媒体参访××,‘发现江苏·一起触摸非遗的脉动’×××站活动,20多个国家主流媒体来×采风报道,先后参观考察了我市××、×××等,……进一步扩大了我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略)。”笔者把这段话改为:“今年以来,我们先后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青年发展论坛、外籍人士In港城系列活动、2024年拉美国家媒体参访××、‘发现江苏·一起触摸非遗的脉动’×××站活动等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累计有32个国家主流媒体,800多名外籍友人参与,用‘洋人’笔头、镜头、视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国际海港城市现代化形象。”笔者对这些同类性质的活动内容、数字、效果进行统括,把原来500字的内容内化浓缩为140多字,不仅语言简洁,而且高度概括了活动效果。
五、从厚度上提炼材料,确保公文有感染力
从厚度上提炼材料,针对的是文稿内容挖掘和语言表达方式的运用,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提炼技能,集中体现在对材料内容的深层加工、提炼改造和深度挖掘上。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一篇好的文章不仅材料主题鲜明、结构精巧,而且语言凝练形象,富有感染力、形象力和冲击力,一篇好的文章要有思想观点、写作技巧、素材支撑,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己、言之有文、言之有趣,这样才有特色、有亮点、更鲜明,容易让人记住并产生强烈共鸣。特别是针对致辞、讲话稿、演讲稿、发言稿等事务性公文更是如此,笔者例举几个常见的形式。
一是揭示道理式。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有不落俗套的新颖观点、不合流俗的独到见解,善于寓理于事、以事说理,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一定是能给人以启发、以教益,使人有所思、有所悟。譬如一篇领导讲话稿中提到:“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深,化危为机的动力就有多强,改革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一‘等’就错失了良机,一‘靠’就滋生了懒惰,一‘要’就默认了平庸。”这个观点,是作者对实践的总结提炼、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一语惊醒梦中人”之效。会后,大家口口相传,大力点赞,成为与会者茶余饭后议论的热点话题。
二是个性张力式。古人讲:“每有制述多用新事,益以文采妙绝当时,是为文章大家也。”就公文写作而言,具有独特的个性,形成鲜明的风格,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的。譬如一篇领导讲话稿中提到:“把可堪大任、能挑重担、会开局面的‘猛将、闯将、干将 ’选出来、推上去,让经得住炮轰的人指挥战斗留在火线,让能者得重用、受褒奖;把那些‘算得太精’‘分得太清’‘看得太开’‘守得太牢’干部的位子挪出来,让平者无市场、受警醒;把那些重表态轻落实、作风漂浮、消极懈怠干部的‘乌纱帽’摘掉,让为官不为者不能为官。”这段话极具个性和张力,把选人用人标准讲得新颖鲜明且极其有冲击力,可谓“力透纸背”,增强了文字的气势和说服力。
三是庄严有趣式。好的语言,通俗而不庸俗,简约而不简单,凝练而不肤浅,于庄严之中见谐趣,让人在悠然神会间得到教益和启发。譬如一篇领导讲话稿中提到:“要把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帽子’‘票子’‘板子’挂钩,真正把‘帽子’戴到有能力的人头上,‘票子’发到干实事的人手里,‘板子’打到做虚功的人身上。”这段话,巧妙地使用“帽子”“票子”“板子”等口头语,有力揭示了对“不为者”和“有为者”鲜明的考核导向,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庄严又不失趣味,余音绕梁,不仅使人听得进、记得住,而且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编辑:郑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