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用否定思维强化论证思辨性
[ 作者:赵瑞华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2-12-02 13:04:23 浏览次数:]否定思维是一种从相对、相反或否定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评判事物,从而更客观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因此,对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面做出肯定性判断,也可以从反面做出否定性判断,肯定性与否定性相互观照与补充。
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正面肯定性切入,或者从反面否定性切入,运用否定思维提出论点、界定概念、论证分析以及辩证说理,从而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评判事物,强化文章的思辨性。结合例文,试作分析。
一、肯否表达,亮出观点
论述文写作时,学生一般习惯从正面肯定的角度阐述自己对事物的观点、看法。这样表达虽无可厚非,但如果能在肯定判断的同时,从否定的角度排除对立的另一面,那么观点的表述会更全面、客观,凸显思维的严密性、思辨性,而且肯否结合的表达方式,会使文章开篇不凡,具有竞争力。比如苏洵的《六国论》,开篇提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先否定“兵不利”“战不善”,再肯定“弊在赂秦”,体现了其对“六国破灭”事件是基于多种归因的个人判断与鲜明立场。再如: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这是每一个你我发于内心的豪言壮语;“愿你有好运,愿你万事顺心”,这是家庭给予我们最恳切的愿景;“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太阳上都有黑点,人间之事也难免有缺陷。在个人抉择与家庭、社会的要求之间,终究存在落差与错位。人既然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那么,面对落差与错位,便不应视其为阻碍之物;反之,应将其视作催人奋进之鞭、高悬头顶之星,不惜倾尽毕生经历以缩小落差,调整错位。
——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作者先引用三句话,形象地分析了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接着点出“落差与错位”现象的存在,进而表明态度。在观点的表达上,与《六国论》相类,先否后肯,正反结合,对比中突出了论点。又如:
围棋之道中,先有“本手”合乎棋理之正规,才有“妙手”出人意料之精妙;建筑之理中,先有地基坚如磐石之牢固,才有大楼高耸入云之震撼;人生之路上,亦是先有基础之夯实牢固,才有前途之一帆风顺。余以为,只有夯实好坚定基础,才能成就时代大业,切忌眼高手低,忽略根基,以致原地踏步做无用功,甚至全盘皆输。
——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夯实人生基础 成就时代伟业》
文章在将围棋之道、建筑之理与人生之路类比的基础上,鲜明地表达了对“夯实人生基础”的看法,先肯后否,一正一反,亮出论点,切中题旨,做到了开篇有力。
运用否定思维亮出论点,要善于将肯否、正反等方面的评判结合起来,可以先否后肯,先破后立,也可以先肯后否,相互补充,在正反对比中体现思维的全面性与深刻性。
二、界定概念,辨明内涵
论述文的分析说理,往往围绕一个或多个核心概念展开,这时就需要先对作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因为对核心概念的精准理解,关涉论证的方向以及对论点的深入论证。
界定概念,可以借助“他概念”。写作时,先找到与本概念相近、相似的他概念,通过比较辨析来否定他概念,在诠释“它不是什么”的过程中,凸显本概念的特征与内涵,体现思辨意识。比如韩愈的《师说》中“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作者指出“童子之师”非“传道之师”,通过对比与否定,强化了所论之“师”的内涵。又如:
批判性思维,不是批评、批判和杠精,而是让人明智、通透并作出独立判断的思维,它包括不被人带节奏,不轻易接受没有论据、未经论证的判断,能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一会儿,对观点后的框架有认知,能平等地面对权威,有证据地质疑。
——曹林《没读百本以上经典,不要奢谈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常被误以为是“批评、批判和杠精”,作者就先引入这些近似概念,并予否定,再多角度诠释,深入揭示“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与内涵。再如:
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蒙着尘土的古文物,而是山野之间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创造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价值实现机制,多个省市争相借鉴;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有8000年谷子种植史,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推进活化利用、活态传承,我国正在走出一条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郑岩《让农业文化遗产绽放时代光芒》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人们容易当成博物馆里的文物。作者对人们的这一认知误区先予以否定,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山野之间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生动解读。这样的论述,极具针对性,而且认知独特,观点鲜亮。
除了比较辨析外,界定概念还可以立足“本概念”。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进行多角度阐释,通过肯定正面、否定反面,在正反比较中,突出其内涵。比如202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烟火气”是写作的核心概念。材料对其内涵已经给了提示:“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国泰民丰,岁月安好”“是温情,是祥和”。沿着材料的思路,顺向正面思考,“地气、人气、生活气、人情味、人文关怀……也都是‘烟火气’”;还可以从相反的一面思考,“只吃外卖不做饭,只给钱不陪伴,只讲原则不讲温度,只顾挣钱不顾健康与休闲,清高孤傲拒人千里,冷漠自私置身事外,疫情中的上海街头,战火中的乌克兰田园……凡此种种,都是没有‘烟火气’的”。既思考了“烟火气”是什么,又想到了它不是什么,在这过程中就表达了作者的独特认知,同时契合了题旨,也展示了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
运用否定思维来界定概念,一方面可以寻找近似的他概念,在比较辨析中否定他概念,从而揭示本概念的本质与特征,另一方面善于对本概念进行多角度思考,在正反对比中突出其内涵。表达上,常使用“不是……而是……”的句式,外化解读思路。
三、反面假设,深化论证
援事析理是论述文写作中最常用的论证方法,但是学生常存在以例代证的问题。这时不妨引导学生向所引事例的相反一面想一想:如果不这样,会怎样呢?事例本身与对事例的假设构成对比,通过一正一反的对比分析,将论证推向深入。比如:
独创诚可贵,模仿不可抛。从无到有的独创,往往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承受不断试错的后果;而恰当的模仿和真诚的借鉴,常常能更快地补足短板、完善自我。从建国初年的照搬苏联模式,到结合国情的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民族复兴,“模仿”与“独创”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不断地托举对方,让我们走上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没有对苏联模式的模仿和借鉴,就没有国家的建立和稳固;失去了独创的精神,也不可能开辟出后来符合中国国情的复兴之路。模仿和创新,本难分出优劣。拙劣的创新,不如巧妙地模仿;一味地模仿,也不如勇敢地创新。只要符合情境、合于适宜,该模仿时,我们“放出眼光、利用脑髓”,只管拿来;该创新时,我们勇于试错,敢于人先。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独创诚可贵,模仿不可抛》
作者列举国家发展之道作为论据,从正面论证观点“独创诚可贵,模仿不可抛”,突出了“模仿”与“独创”彼此托举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其间还使用了让步思维,强调了模仿和借鉴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转换角度深入论述,从与之对立的否定一面,分析不这样做的后果,进而揭示“模仿”和“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否定思维与比较思维结合,在层层论证中实现了深入说理。
列举事例对论点正面论证过后,还可以转换角度,拓展空间,从与之相反的一面再对论点展开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从而将论证引向深入。比如:
创造为选择写下生动注脚,让选择无悔。选择只是为人生提供了一个日后发展的方向,但唯有创造,才能有所成就,让选择永葆时代活力,从而展现出开启未来的力量。看!樊锦诗创新文物保护技术,创造性地提出“数字敦煌”的构想,终为莫高窟的保护作出重要贡献,让选择无悔。……试想,若他们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又怎有新研究新发现,怎有人生成就?又何谈无悔选择呢?……
倘若只有选择,没有创造,那只会使选择泯然于世;若只有创造,没有选择,则只会如远洋小舟般失去航向,白白浪费精力。选择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选择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铸就了我们的华彩未来。
——2022年新高考Ⅱ卷作文《用创造注脚选择,共筑华彩未来》
文章先从正面肯定了创造对于选择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列举樊锦诗等事例作为论据支撑论点,并从相反的一面作假设分析,强化了论点。然后,又转向反面,分析没有创造对选择的负面影响,进而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化了论证,彰显思辨。
运用否定思维来分析论证,宏观上可以在正面论证过后,转向对立的一面,紧扣论点,予以否定,揭示后果,推进论证;微观上在举例论证时,叙例过后可以对援引的事例从相反的一面进行假设,紧扣核心概念进行否定,然后就假设的结果分析说理。表达上,可以使用“如果不(没有)……那么就……”的否定句式,同时借助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段,以强化论证效果。
四、全面辩证,自洽逻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在论述事物时,不能仅仅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而忽视消极的一面,或者只看到肯定因素而对否定因素视而不见。为有效避免论证的单一化、绝对化,论证时还应基于联系、发展的观点,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从而拉紧说理的逻辑链条,让所述之理更周全,更具说服力。比如:
不过,人长大后看重结论也并非只是一种认知实用化的平庸行为。如果生活中处处充溢着孩童式的发问——一种缺乏原创性价值追求的思维游戏,那么人的认知就可能陷入一种“柳絮飘飞”的纷繁不定状态。而对结论的看重既可以是看重现有结论的实用价值,也可以是对有发问就要尽量有结论的注重。唯有使发问最终获得超越现存结论的价值,才可能让这些飘飞的柳絮落下来,变成坚实的泥土,甚至是搭建高楼庙宇的石头。所以,长大后看重结论其实正是让小时候的爱发问得其所哉。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在发问与结论中成长》
文段对“重结论”的现象作了辩证分析。作者对“重结论”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先对“认知实用化的平庸行为”这一评判予以否定,然后对生活中充溢“爱发问”的消极影响进行剖析,进而揭示了“重结论”的积极作用,以及与“爱发问”之间的内在关系。文段聚焦于核心概念的积极与消极因素,在对比剖析中,深刻揭示概念及其关系的实质,体现了作者的独特认知和全面思维。再如:
当然,不是所有的发问都有意义,为问而问、不求结论的形式主义发问是我们要摒弃的对象。也不是所有的发问都能得到相应的结论,但若是包含了对真善美的思考,以追寻结论为目的的发问,也自有其价值。屈原在《天问》中追问宇宙天地本相、质问历史神话传说,哲学家在仰望星空之时发出的灵魂三问,这类问题或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都无法得到一个确切的结论,但只要有人愿意去追逐结论,就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带来意义非凡的影响。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在发问与追逐结论的路上永不止步》
文章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保持着足够的理性和自我省察意识,对“为问而问、不求结论的形式主义发问”予以否定,同时也对“包含了对真善美的思考,以追寻结论为目的的发问”充分肯定,否肯对比中,论证思维更周全严谨,分析说理更全面深刻。
运用否定思维进行辩证分析,关键在于能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从肯定中发现否定因素,或从否定中找到肯定因子,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从而避开绝对化说理。表达上,可以使用“……并不等于(并非)……”否定句式,或“诚然……但是……”的转折句式,在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中,强化论证的思辨性。
论述文写作是阐释事理“是什么”和“凭什么”的过程,要说服别人并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一方面自己的所述之理要具有公共理性,另一方面要善于将所述之理巧妙地表达出来。运用否定思维来分析说理,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既利于将道理说深说透说全面,还利于将道理表达得更全面周严,易于接受。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策略研究”(编号:B—b/2020/02/19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编辑:郑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