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然而”在论说文写作中的运用
[ 作者: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0-11-02 15:24:00 浏览次数:]“然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由两个语素组成,“‘然’的作用是回指前文,‘而’则用来引出一个意思相反的下文”。从语用上看,“然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篇章衔接功能。在论说文写作过程中,利用“然而”的这一功能来造句组段,可以拓展说理层次,增强说理效果。
一、引出观点
文章开篇并不直接提出论点,而是先呈现与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存在语义悖反关系的另外观点,再用“然而”引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比如:
“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黯淡了”,今天的我们重温那段春秋史话,有人为齐桓公一匡天下之雄才大略拍手叫好,有人为管仲尽心辅佐的人臣之贤赞不绝口,然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推举管仲、甘为人下的鲍叔。他辨才识人而又甘居人下,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2020年湖北高考作文《识人慧眼与大局观念》
该段先呈现他人的观点(“有人为齐桓公拍手叫好”“有人为管仲赞不绝口”),然后再用“然而”引出自己要在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鲍叔”),前后观点存在语义悖反关系。这是由“他观点”引出“己观点”,可归结为“观点+然而+观点”型语段。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与“己观点”构成语义悖反关系的生活现象、典型事例引出“己观点”。比如:
在中国,“三人成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 但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地球上最发达的国度,竟还有一些人抱着“三人成虎”的荒唐期待,妄想唬住世人。
近来,面对“四处开火挑起贸易战”带来的经济风险与选举焦虑,美国现任政府领导人轮番上阵,声称中国试图干预美国选举,并对中国的近代历史、经济发展、内外政策进行“全方位”扭曲和指责。其用意无非是希望“三人成虎”,转移选民视线、模糊国内焦点、借机对华施压。
然而,谎言重复一万遍也是谎言。
——王俊岭《“三人成虎”?痴人说梦!》
该文由成语“三人成虎”开篇,随即呈现还有一些人抱此荒唐期待的现象,接着用“然而”一转,提出了论点“谎言重复一万遍也是谎言”,从而构建了“现象+然而+观点”型语段。
二、诠释概念
文章的观点中往往包含着诸多概念,而对概念的界定,是论说文写作的逻辑起点。写作者可以运用“然而”引入一个与“本概念”相近相似或相对相反的“他概念”,然后通过比较辨析,深刻揭示“本概念”的内涵,从而为下文说理奠定基础。比如:
不可否认,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独特的烙印。……这18年是互联网和电子产业飞速发展的18年,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广袤的视野,也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我们的见识比几十年前的那些青年丰富许多。
然而,见识不等于认识,感受着祖国发展方方面面的变化,我们的见识不应停留于“知道许多”的自满,而应化为前行创造的动力。
——2018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新时代新青年》
语段中考生用“然而”引入了“认识”,让其与“见识”做比较。首先指出“见识不等于认识”,然后分析“认识”会因为“知道许多”而感到“自满”,而“见识”中却包含着责任与担当,“应化为前行创造的动力”。通过辨析,“见识”的内涵被深刻地揭示出来。
三、对比论证
“然”字回指的前文与“而”字引启的下文,构成了“然而”语域。在这个语域中,前后文之间存在语义悖反关系。因此,运用“然而”语段来分析说理,可以构建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论证的说理模式,从而拓宽论证层次,增强说服力。比如:
当然,这种“渴望被需要”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积极的一面看,它可以增进团结,集聚社会正能量。……
然而,“被需要”也很可能会导致个人价值观的丧失,进一步导致社会的“单向化”。……
——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独立价值之上的“被需要”》
这一语段主要论述“渴望被需要”带来的影响,先分析其积极的一面,然后用“然而”引出消极的一面。这属于“观点+然而+观点”型语段,前后文之间构成语意对比关系。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然而”构建“现象+然而+现象”型语段,使上下文在支撑观点的现象、事例上构成对比。比如:
纵览古今,合作共赢之风为历代所传承。我们能看到大漠风沙之中,驼铃阵阵,马可·波罗东游带来了西方对东方的倾慕,打开了中西方交流的通路……当今新冠疫情之下,大多数国家选择通力合作、互帮互助,奏响全球战役“大合唱”……
然而,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面对国际问题时总要唱“独角戏”,想“独善其身”,不参与国际合作,最后反而引火烧身……一个个惨痛的例子告诫我们,“独霸全球”不可取,唯有合作才能共赢。
——2020年辽宁高考作文《让合作带来世界发展的春风》
这一语段“然而”的前文,列举的是合作共赢的事例,后文则陈述与之相反的事例,在正反对比中强化了“唯有合作才能共赢”的观点。
四、拓展现实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运用“然而”将论证延伸到社会现实,或例举生活现象,或呈现社会问题,或由点及面横向拓展,从而增强论证的现实针对性。一般情况下,前文是正面论证,后文则用“然而”引出生活中的反例。一正一反之间,论证更具说服力。比如:
“欲”不设防就一定会变成“狱”,特别是当权力缺乏监管,再强的自信也会被更强的诱惑侵蚀俘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主动接受监督,让“神志正常的自我对酩酊大醉的自我送出绳索”,这既是可贵的品德,也是明智的做法。
然而,一些党员干部不仅缺乏自缚意识,还对监督存有抵触情绪。有的怕监督,觉得老是有人监督不自在、干事不方便……有的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自己,同级监督是为难自己,下级监督是不尊重自己。
——姜赟《“欲”不设防恐成“狱”》
语段首先指出“欲”不设防就一定会变成“狱”,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监督,是可贵的品质,也是明智的做法,然后用“然而”一转,拓展到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缺乏自缚意识,甚至对监督有抵触情绪的现象,构建了“观点(正)+然而+现象(反)”型语段。再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热爱劳动的深厚传统。君可见,三国刘备躬耕陇亩,以其劳动爱民之心深受人民爱戴……看今朝,榫卯匠人王震华以微缩版祈年殿获世界技术大奖……凡此种种,皆是劳动之力,皆是劳动之美。
然而,总有人背离时代的潮流,不尊重、不理解劳动,竟至不愿意劳动。当下不少“啃老族”年轻人以不劳动之行来拖累父母,成为社会的累赘……
——2019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以劳动之我,创巍巍大国》
该文中“然而”前文主要列举了古往今来热爱劳动的事例,后文则是联系现实,罗列与之相反的“啃老族”不劳动的事例,属于“现象(正)+然而+现象(反)”型语段,正反事例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五、辩证分析
在论证行将结束时,为了避免认识上的片面化与绝对化,也为了增强论证逻辑的严密性,可以运用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思维,再对论述对象做出辩证分析,“然而”就是引出辩证分析的常用关联词。比如:
……然而,奋斗并不是年少轻狂,而是理性思考后的奋斗与坚持。在我们那个时代有个词儿叫“佛系青年”,他们随遇而安不求上进,希望这个词对你们来说是陌生的;而与这个词极端相反的另一个词是“愤青”,是指冲动的青年,也同样不适合你们。你们应该是一批血气方刚又冷静的青年人。
——2018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奋斗不止,未来可期》
该文标题呈现了文本的中心论点,其中包含了核心概念“奋斗”。“然而”前文先阐释了“奋斗是每一代人青春永恒的底色”,再通过引证和例证,指出“只有奋斗的青春,才有回忆的资本”;“然而”后文则以“佛系青年”“愤青”为例,指出“奋斗并不是年少轻狂,而是理性思考后的奋斗与坚持”,在概念的辩证分析中全面揭示了“奋斗”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思辨色彩。
在论说文写作中,运用“然而”造句组段,以此引出论点,解说概念,分析论证,不仅可以拓展分析说理的空间,促成说理升级转型,还可以在不断训练中提升严密说理的思维品质。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策略研究”(编号:B—b/2020/02/19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运河中学)
编辑:杨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