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致辞| 杂志介绍| 投稿须知| 欢迎订阅|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最新动态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 详情...

                        详情...
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读懂“关系”型材料作文题的“心”

[ 作者:周华军 唐惠忠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3-04-02 17:53:23 浏览次数:]

所谓“关系”型材料作文,就是题目材料中有一组或多组概念,这些概念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上海卷的“‘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2021年全国高考甲卷的“可为与有为”、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强与弱”、上海卷的“时间沉淀与事物价值”、浙江卷的“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等,其“关系”型的特点显而易见。此外,2017年全国高考Ⅰ卷考查“中国关键词”、全国高考Ⅱ卷考查“中华名句用用看”,这两道题也可视为“关系”型作文题,因其分别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关系”型材料作文之“关系”即题目的“心”,审读“关系”型材料作文题时,我们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把相关概念置于一定的关系之中,如此方能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精准地确定立意点,确保过好写作的审题、立意关。

一、从梳理关系入手,有效把握供料内涵

近年来,多省市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中,大都有此类要求——“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这样就对材料和作文之间的关系做了明确规定:材料是作文的起点,是写作时必须“结合”的;多角度审题一定要在材料的内容、含意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无论哪个角度,都不能孤立存在,而要从某个角度出发,统筹整个材料的内容或引发的思考。换言之,多角度审题不能理解为断章取义或瞎子摸象。对于“关系”型材料作文题而言,审题的第一个步骤,自然就是弄清材料中包含着哪组(哪些)关系,进而洞悉考题隐含的方向与命制意图。请看教育部2023四省联考语文试卷中的一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将“简约”与“繁复”两个概念(或者说两种态度)放在一起,要求学生在关注现实(瞩目“当下”)的基础上,于矛盾中思考自己的取舍,其思辨色彩浓郁。审视“简约”“繁复”的具体内涵及其关系,不难发现:从概念内涵看,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繁复意味着做加法;从二元关系看,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与实际效果(比如不避“繁复”而精雕细琢正是工匠精神的特质之一)。依据二者关联,再统观日常生活态度、人生境界追求、文学艺术创作等不同领域,可以形成如下观点:(1)繁简互补:当繁则繁,当简则简;(2)事繁人简:世道繁杂,轻装简行;(3)删繁就简:去芜存菁,回归简朴;(4)当繁勿简:抽丝剥茧,不拒繁复。

二、分清具体关系,合理确定写作点

“关系”型材料作文之“关系”(即题目的“心”),究竟包括哪些类型呢?试择其要者加以列举:

1.并列共存关系。所谓并列共存,即多个概念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典型例题如高考北京卷曾考过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分别指向“心”与“行”,它们当然应该共存,即“既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怀,同时也要踏实务实、戒骄戒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又如笔者曾应约为某次全国大联考命制了下面的考题: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巧思”指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拙力”则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其后果是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此题中,“巧思”和“拙力”都是褒义词;事实上,题目瞄准的正是“巧思与拙力”的共存关系(“既要用巧思也要出拙力”或者“既要用巧思更要出拙力”)。就该论题写作,参考立意可以是:(1)“拙力”乃基础,“巧思”有助于提升效率,“巧思”加“拙力”则无坚不摧,无事而不成。(2)好日子的大门,永远都是为“让拙力与巧思齐飞”者开启的。

2.是非取舍关系。是非取舍是指各个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应当评判是非、有所取舍(否定其中一个要素)。比如针对“偏见与关爱”,应立论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很可能是不准确的;针对“向前看与向钱看”,则应立论为“我们要一切向前看,决不能一切向钱看”。又如就论题“争气与斗气”作文,在确立“人生在世,争气确实可取而可贵,却绝不可任性去斗气”的中心论点,并界定清楚“争气”“斗气”之概念,讲清“争气的重要性与斗气的危害性”之后,不妨分论如下两个层次:

真正懂得争气的人,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或:争气者所怀者大,自然不会将注意力及精力误放在使性谤气与无谓较劲之上。)

进一步讲,一个人如果沉溺于赌气斗气,则很难让自己的人生争气争光。

3.有条件转化关系。有条件转化,指的是题目两个(或多个)概念、要素间呈现一种有条件地“由A向B转化”或者“A与B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相关的典型考题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其材料是: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文题材料于“体育之效”中隐喻“强弱之变”,注重对考生内在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区分。当我们兼写强弱时,该题就成了一道“关系”型作文题,确立观点时就必须想明白:强与弱是如何实现转化的(该思辨主要的是弱者如何转强)?回答可以有:其一,弱者要“变而为强”,离不开“勤自锻炼”与持之以恒,其中“勤自锻炼”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自”,自觉而主动;二是要“勤”,勤奋而能吃苦。其二,要相信“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因此而不“自悲”。

4.并非绝对关系。即构成材料的要素间存在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以不同的视角,从不同层面去解读,其关系类型也会随之变化。比如面对论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可有如下三种有别的立意:(1)可以谈“快乐幸福”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一种感受,它和人的思维方式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我们要多往好处想,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这有些类似于“知足常乐”,其关系类型为“A直接影响B”。(2)可以谈“思维方式”对“快乐幸福”感受的影响较小,“幸福”主要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生活条件的改善;要从自立自强的发展中获取幸福感,而不能像阿Q一样自我麻醉。这有些类似于“知不足常乐”,其关系类型为“A难以直接影响B”。(3)还可一分为二地论述幸福感既来自实际利益,也来自思维调节,其关系类型为“A部分影响B”。

由上例可看出,并非绝对关系型命题相对复杂(可写空间也随之扩大),对于此类题目既需要审慎解读,又不妨充分而合理地运用发散思维来立论。这里再剖析一个写“位置和价值”的例子,其常规立意是:不同的人,所处职位有高低之别,岗位有显要与平常之分,但都可以创造自己的事业,做出一番成绩来。此外,可以转向立意,谈只有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有助于自身价值的发挥;或者写处于同一位置,有人价值提升而有人价值终身不变甚至贬值;或者写古往今来不得其位者的愤懑;写生活中随“位”而安者的达观……高水平的考生还可反向立意,把文章主旨确立为“位置不同,价值自然也有大有小”。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基本完成,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加快了。

三、区分题型“小类”,有区别地构思立意

细察“关系”型材料作文题,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两个小类别:一类是只能揪住“关系”来立意的,如2021年高考上海卷的“时间沉淀与事物价值”(题目提示语是“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只能从“时间沉淀”“事物的价值被认识”两者关系着眼入题写作,不可只写“时间的沉淀”或“事物的价值被认识”。另一类题目则可写角度比较丰富,可“分写”,也可“合写”。

前者可称作“紧密团结”型,试题提供的材料多为名人言论,其中的多个概念是紧紧相连、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后者不妨叫做“相对独立”型,题目材料可以是某则故事、某种社会现象等,其中的多个概念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试看下面的模拟题材料:

年轻的毕业生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临行前他去咨询自己的老师。老师说:“记住人有三根骨头,你就能面对任何困境了。它们是眉骨、颚骨和脊梁骨。眉骨让你不断地开阔视野;如果你有疑问的话,颚骨会助你找出答案;脊梁骨则会让你盯住目标,直至成功。”

要求选好角度……

此题属于既可“合写”又能“单写”(单写“眉骨、颚骨和脊梁骨”三者之一)的考题。从材料看,“眉骨”“颚骨”“脊梁骨”内涵分别为开阔视野、虚心求教、坚持不懈。从写作对象看,既可以从小处着手,写个人的成长、发展、追求、奋斗等;也可以从大处着眼,写团队乃至国家、民族的起落、成败、存亡、兴替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伦华外国语学校、江苏省常熟市伦华高级中学)

  编辑:郑 慧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人民网 新华网 长春理工大学  应用写作精品课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7989号  130022  0431-85583096/85583129  邮箱:cnyyxz@163.com
Copyright© 1985-2021 应用写作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