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材料作文立意“八法”
[ 作者:石立干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1-11-10 09:12:07 浏览次数:]近年来,无论是高考,还是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才选拔、求职考试,材料作文是常见的考题之一。所谓材料作文又叫“条件作文”或“限制性作文”, 它是根据给定材料,要求写作者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并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中,材料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是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等等。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的,有时则是一系列、一组的。材料作文是在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基础上,由考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作文的方式。这类作文最关键之处就是考生首先要从给定的材料中提炼出正确的观点,即“立意”。从多年的实践来看:许多考生在写这类作文时,往往不能正确挖掘材料的内涵,自己所“写”非材料所“云”。因此,学生在校期间训练他们怎样根据给定的材料进行正确立意是写作教学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意”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古代文论家十分重视“立意”,强调“以文传意”。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一词源于德语词,意即歌曲的主旋律,后来这个术语广泛运用于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其他要素的统帅。正如王夫之所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唐代诗人杜牧也有相似的论述“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由此可见“立意”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性。那么材料作文怎样从材料中提炼“主旨”进行作文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一、 归纳概括法
所谓归纳概括就是写作者从给定的材料中,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找出这些材料的共同点,从而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材料】王勃,20多岁写出了名噪一时的《滕王阁序》。牛顿,23岁发现了万有引力,创立了天文学,24岁被任命为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瓦特,29岁发明了蒸汽机。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时,才26岁。普希金,21岁写成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歌德,25岁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分析】从这则材料看:材料中的几个人物年龄都不大,均处于青年时期,但成就却很大,这就是材料的共同点,从这些共同点出发可以归纳出“青春年华大有作为”这一类主题。
二、抓关键句法
材料中的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在给定的材料中有一些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这类作文的“意”往往在命题人给定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睁只眼,闭只眼”,同一熟语,却众说各异,但都各得要领。——战士说:瞄准时,睁只眼,闭只眼;生物学家说:猫头鹰白天睡觉,睁只眼,闭只眼;木匠说:吊线时,睁只眼,闭只眼;政工人员说:睁只眼,闭只眼,好人主义;投稿者说:某编辑睁只眼看名人,闭只眼看无名之辈;模范丈夫说:家庭和睦,全仗睁只眼,闭只眼;哲人说:睁只眼看明媚,闭只眼看阴晦……
【分析】从这则材料看:有的时候“睁只眼,闭只眼”是可取的,有的时候“睁只眼,闭只眼”是不可取的,究竟何时能“睁只眼,闭只眼”,何时不能“睁只眼,闭只眼”,这要看情况或事件的性质而定。材料中有一句“睁只眼,闭只眼,同一熟语,却众说各异,但都各得要领”这一关键句,因此这则材料可以归纳出“睁只眼,闭只眼应各得要领”这一类主题。
三、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命题人给定的材料比较散,材料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学生在挖掘主题时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分析】这则材料涉及三个人物:从齐宣王的角度看,他喜欢三百人吹竽,在三百人这样浩大的吹竽队伍中,由于缺乏必要的鉴别措施,容易使某些人混在队伍里招摇撞骗,滥竽充数,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归纳出:“吃大锅饭要不得”这一类主题。从南郭先生的角度看:此人无真才实学,要想混口饭吃,只能靠“蒙和骗”,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归纳出“人要有真才实学”这一类主题。从湣王的角度看:他喜欢一一吹竽,要求每个人都亮出自己的真本领,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我们可以归纳出“实行责任制好”这一类主题。
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描写“物”的材料,需要写作者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这类材料作文往往要求写作者以物喻人、以物类人。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给人以启迪、引人以思考,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有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开始,他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他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他知道自己的寿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后死在野草丛中。
【分析】这则材料中蜗牛的结局之所以十分悲哀,最后死在草丛里,就是因为它在选择人生目标时,妄自尊大,好高骛远,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客观实际,选择了不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表面上写的是物,实际映射的是社会生活中像蜗牛一样的人,因此以物喻人,可以归纳出“选择人生目标应考虑自身的客观实际”这一类主题。
五、分析关系法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联系的,所谓“联系”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
以此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从关系出发进行立意。
【材料】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他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分析】众所周知,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从这件事情可以推而广之,从而挖掘出:“做任何事都要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 这类主题。
六、追根溯源法
任何事物的结果都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位写作者有一次注意到新疆邮局里接送包裹的旺季突然不旺了,从邮局寄来的包裹比上一年减少了三分之一。后来,他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得知:原来是因为前些年新疆的食品供应十分紧张,人们只好委托内地的亲戚买吃的东西寄去,由此邮局货场的包裹堆积如山。如今新疆市场应有尽有,内地能有的新疆也都能买到,邮局的包裹托运自然大大减少了。
【分析】这个材料如果单从表面浮光掠影地分析,是不可能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题的,但如果抓住这个异常现象穷追不舍、步步紧逼,多问几个为什么,透过表面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之后这一现实,就可以挖掘出“政策开了花,经济结了果”这一类主题。
七、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写作者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可以确立“轻易误解忠诚的人会导致他放弃忠诚”这一类立意。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这一类主题。
八、寻找互补法
有些材料如果从单一方面来看:指导当今社会现实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果把这些材料结合起来进行立意,就可避免这些不足。
【材料】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又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材料作文如何立意,方法很多,以上所谈只是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管之见,有很多是自己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作者: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编辑:杨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