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切割法:让高考议论文例证“有意思”
[ 作者:张兴龙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5-03-19 10:41:00 浏览次数:]在高考议论文中广泛运用例证,可达到“讲他人之未讲”的“陌生化”效果。教师通常鼓励学生对事例数量“积累,积累,再积累”,从而通过对事例“横向”层面的挖掘,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然而,对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而言,以有限时间换取无限事例的办法,或“力不从心”,或“例多嚼不烂”。由此不难理解,为何当下高考议论文中的例证普遍存在平庸化、雷同化、肤浅化、堆砌化的“没意思”现象,“很多考生在运用过程中却难见出彩。”[1]
坚持对事例“横向”开掘、不断积累,固然有助于高考议论文例证创新,然而,高中生课外阅读时间“有涯”,而事例数量“无涯”,因此,可以向已经开采到手的事例自身“纵向”挖掘,以获得更多、更深的“意思”,这是倡导高考议论文例证“切割法”的现实背景。
一、“切割法”的提出与界定
倡导“切割法”目的在于改变一味向前挖掘更多事例的思维,对现有事例进行甄别、加工和筛选的“二次开采”,只借助一个掌握分析深刻的事例论证全文,正所谓“只有‘深’了才能‘新’,才能出彩。”[2]即,“把经过反复淘汰确定下来的自认为最好的一两个例证切割成几块,分别投入到这篇议论文的与之相关的几个分论点中去,使之成为充分恰当论证诸分论点的‘分论据’。”[3]
从学理意义上提出“切割法”概念,并以“下水作文”示范,可追溯至连续三十年参加高考阅卷工作、多次担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的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阅卷中,就针对议论文堆砌事例、缺乏深入思考灵活应变的现象,以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例,“亲自花了2个小时以阅卷老师身份写了一篇切题的下水作文”,为全国高考学子演示了如何运用“切割法”让例证“有意思”。全文围绕“先忧”“后乐”的内涵,切出三个分论点,层层推进。但全文事例论证只有一个极其平常的例子:彭德怀上万言书。“有意思”的是,这一个事例根据分论点需要,被切割成若干小块,作为论据放置到分论点下。
何永康教授提出的“切割法”,就是通过一个事例贯穿全文,犹如一个人简装出行,毫无累赘堆砌之感,却通过分论点下例证的“二次切割”,拓宽了论证广度、深化了思辨难度,大有一种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四两拨千斤”的气定神闲之感。这种“切割法”的“有意思”显而易见:一方面,考生抛弃了“议论不够,例子来凑”的“偷懒”模式,被迫用思想的“解剖刀”对例证层层“分解”,步步“剖析”,把对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分析从琐碎臃肿的事例堆中解放出来,“事理”被剖析得更为深刻,还原了议论文重在议论分析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文章一气呵成,一例到底,使得文气紧密,结构紧凑。”[4]51
二、“切割法”的操作指南
一是论点分解。议论文为了论证深刻,需要把中心论点分解为多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如同一个西瓜,无论如何成熟,终究只见其表皮,只有用刀切开分块,才能看到其内部构造。在数量上,分论点多以两、三个为佳。“考生朋友们无论如何要分解出两个或三个小论点!”[4]43分论点太少,无法对中心论点进行深入肌理的剥离、阐释;分论点太多,又显得过于零碎,增加分解切割的难度。在关系上,分论点之间应尽量回避平面铺叙的“并列式”,而以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的“递进式”为佳,因为前者容易相互干扰,渗透交错,“割裂感”不明显,增加了第二步切割事例的难度;后者迫使作者在事例个性和深度上发力,有利于训练考生辩证深入、换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在方法上,如果思维“卡”住了,可以借鉴最便捷的“偷懒”方法:是什么、为什么等“应急策略”。以2014年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缪梦伊同学仿写何永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作的《追问幸福》一文为例,该文围绕中心论点“幸福”的内涵,切出“爱情幸福观”“事业幸福观”“人生幸福观”等三个分论点。
二是围绕分论点,寻找适合切割的“圆形事例”。符合中心论点的事例并不难找,但并非每个事例都是内涵丰富的“圆形事例”,这正如挑选西瓜,只有外形滚圆、内瓤成熟的西瓜,才能更容易切出外表漂亮、内瓤甜美的小块。为此,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是挑选“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指的是多在名人身上“打主意”。因为名人事例相对于常人更“有料”,便于从不同角度切割,一个平淡无奇的“扁平”人物,如何能切出不同向度、内容饱满的故事?“陌生人”指的是事例的“陌生化”。同为名人事例,有的名人“家底子”都被晒得“底朝天”,有的名人只记录于历史文献中,大部分人对其具体事迹鲜有所闻。后者的名人事例显然更具“陌生化”效果。第二点是开启“自我保护”功能。拿起笔来第一瞬间闯入大脑里的事例,“千万不能写”,“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也不能写!”[4]6因为你能立刻想到的,别人也很容易想到,正确做法是开启“自我保护”功能:自我评估一下,这样的素材别人是否熟悉?熟悉的素材中有多少内容是别人不太熟悉的?自己发现了多少不同于社会上普遍的认知?自己想出的那些观点有多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火花”?
总之,尽量不用“大路货”,除非特别有用。如《追问幸福》一文中能够体现中心论点的典型事例——才女林徽因的故事并不特别新颖,但综合事例自身内涵维度、自己能发掘出来的他人未必熟悉的内容,仍属于容易被水平不高的学生切割出分论点的“圆形事例”,由此被确定下来。
三是切割“投档”。既然分论点都隶属于中心论点,而分论点之间又有关联,那么,关键的是如何从一个事例中切出侧重点不同、相对独立的“模块”。这些“模块”要避免内容上的渗透交叉,做到切割出的事例“同源”却不重复。为了避免对同一个事例的切割角度产生混淆,可以用“贴标签”的方法,即,根据分论点之间的差异性,分别用最贴近分论点内容的关键词,贴上便于识别的标签、符号。
如《追问幸福》一文中第一个分论点论述“爱情幸福观”,强调“幸福是两人平淡的相守”,切割时要贴上生活状态层面的“由仙界坠入凡尘”“过着被柴米油盐浸染的生活”,以及时间维度上的“康桥相遇”“恒久绵长”等标签;第二个分论点论述“事业幸福观”,强调“幸福是事业成就的满足”,切割时应贴上事业成就维度上的“踏遍欧洲寻访古建筑”“摘录中国古建筑特色”“完成各项论文”的标签;第三个分论点阐释“人生幸福观”,强调“幸福是不需要物质装点的平凡”,切割时要贴上“亲自提瓶子上街打油买醋”“没有金钱名利的叨扰”等标签。三个分论点被分别贴上了“标签”后,既凸显了分论点“和而不同”的内在差异性,也彰显了“切割线”的清晰度。然后,就可以把切出来的带着不同标签的事例“模块”,分别“投档”在对应的分论点中。
三、如何让“切割法”“有意思”
一是要善于在平淡无奇的常见事例上“多想”“敢想”。事例论证越新颖越好,如果能借助新颖的事例进行多维度的切割,论证效果固然是“锦上添花”。但是,一方面,特别新颖的事例本身就是“稀罕物”,学生掌握得较少,如果把“切割法”建立在追逐新颖事例上,无异于“难上加难”,退一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新颖事例,又何须切割呢?另一方面,高考议论文的例证往往流于乏味平庸,如果能对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例进行切割,就可以起到“变废为宝”的创新效果。如果说新颖素材是以陈旧事例为参照物,从而获得了创新效果,那么,切割平常事例无疑是以高考议论文中普遍存在的乏味事例为“背景板”。当大部分学生在铺排“老掉牙”事例时,你的文中却用同样的事例挖掘出多个层面的不同内涵,让阅卷老师拍着脑袋惊呼“亏他想出来的”,这何尝不是一种站在众人肩膀上的创新呢?
如何区分事例的平淡无奇与“大路货”呢?前者可以在熟悉的素材背后进行拓宽和延展,能通过“打捞”鲜为人知的“碎片”刷新众人的旧认知,让人惊叹平时知道的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么,这个素材就摆脱了“大路货”的平庸,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后者则是素材自身在公众面前的“透明度”过于“暴露”,很难通过“二次加工”延展出新鲜内容或深邃思想,失去了可以挖掘亮点的价值,无论如何“摆弄”,仍是安徒生笔下那个自以为穿了新装其实“裸奔”的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可是你用心琢磨,往往“大有深意”。如果我们平时对这些事“不想”,而是习惯了在别人启发、提示后才“恍然大悟”,觉得这些常见事情也“有意思”,那就很难培养学生思考和发现力[5]。
二是要在切割“棱角分明”的“模块”上“能想”。何永康教授说,中心论点好比一个大西瓜,一刀下去,有一块瓜红瓤黑子,尝了一口甜的,说明这块向阳,光照好。另一块瓜白瓤瘪子,尝了一口酸的,说明这块朝北,光照不好。这就是议论文最需要的“分析”。做到这一点,议论文强调的“道理”和“理论”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4]4!这个比喻启示我们:议论文思辨性和论证性的追求,以及“切割法”对事例内部切块精细化的方法,都迫使作者切割西瓜时,必须戴上思想的“放大镜”,才“能想”出瓜块之间微妙的红白差异。一个西瓜内部不大可能出现红白迥然的差异性,但长期贴近地面的西瓜底部和始终暴露于骄阳下的上部不同;有西瓜枝一端的头部与有花蒂一端的尾部也有差异。这些微妙的差异,只有“多想”“敢想”,才“能想”出来,才能彰显学生思维个性化。“由于用来论证分论点的材料‘同源’而不重复,所以文章更能显示作者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更能凸显作者的思维个性”[1]。黑格尔说,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不能说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6]。“能想”的学生抓住分论点之间细微的差异性“做文章”,能够在看似“一个样”的西瓜内部,想出不同块状之间的“不一样”,注入自我体验、自我认知、自我思维的个性化特征,“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个人的认识或见解,就能成为‘自己的’。圣贤哲人所思,有不少也出自街谈巷议甚至道听途说,经过‘思想’,磨炼成了‘学说’。从‘会听’到‘会写’,常常在于‘能想’。”[7]
如《追问幸福》一文分论据的“切割点”就浸透了作者个性化思考。论点一、二分别强调“爱情幸福观”“事业幸福观”,切割点分别在于生活上“平淡的相守”、事业上“成就的满足”,如果作者思维的风筝再沿着这个“横向”层面继续论证下去,议论文的思辨性和深刻性就无法展开,为此,论点三转向了“纵向”层面的对比论证“人生幸福观”:早年的家境优越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相反,当她在没有金钱名利叨扰后,“幸福变得纯粹”。作者思维的风筝在同一个事例上不断飘起、转向,从而切出个性独特、棱角分明的三个模块。
议论文例证要少而精,既符合议论文重在“讲理”而不是“叙事”的宗旨,也通过强迫自己对极少事例的分解,培养“同中之异”的深刻的“艺术发现”能力。这是由高考议论文的特殊性决定的: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的第一个指标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考生要通过事例表象挖掘出背后的深意[8]。因此,高考议论文例证要有个性,力避在数十万人同题作文中“撞车”,不能“随大流”[9]。如此,高考议论文例证才能摆脱平庸肤浅的“没意思”的困境,绽放出应有的光泽。
注释:
[1]曹津源.定向积累 善于“分割” 精准对接——高考作文例证法的个性化运用[J].应用写作,2013(5):44.
[2]张勇.定向积累 善于“切割” 精准对接——议论文写作的“一例多证”法[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4(3):13.
[3]张兴龙.“切割法”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8(1):69.
[4]何永康.何永康教授细说高考作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王栋生.“意思”是“想出来”的[J].中学语文教学,2024(1):49.
[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3.
[7]王栋生.因为“能想”,所以“会听”[J].中学语文教学,2023(11):52.
[8]陈荔平.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9(19):61.
[9]何永康.“眼高”才能“手高”[J].语文教学通讯,2003(15):1.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
编辑:郑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