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公文写作教学中写作主体性的培养路径
[ 作者:武传阳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4-06-18 14:11:00 浏览次数:]公文写作是很多高校开设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基础课,该课程以公务文书写作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公文写作能力、文书处理的规范意识以及较强的文体意识等,着力强化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公文写作教学中,一方面是要强化学生在写作中始终具备较强的文体意识,有比较明确的文种边界概念,要求学生笔下所成之文符合相关文种的写作规范;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在应用文写作中,不仅要写得“对”,还应该力争写得“好”,使文章呈现出美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贯追求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这是对写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实用性与艺术性不互相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实用性的文章也要求能产生美感,正如一座房子不但要能住人而且样子要美观一样。”[1]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际情况,谈谈在公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主体性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人类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主体性特点的行为之一,所谓写作主体性,就是指写作中写作者能够充分调动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在内的主体能力,使写作行为更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特点。在个体的写作实践中,这些能力表现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促进或相互牵制的。较强的思维能力可以推动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的发挥;同样,较强的创造能力可以带动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同时,创造能力或思维能力总是通过表达能力呈现,所以表达能力是一种更加“显性”的能力,往往起到枢纽、桥梁的作用。在写作活动中,写作主体性的欠缺往往表现为上面提到的这些主体能力的欠缺。因此,公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应着重训练以下三方面能力。
一、训练以适应公务管理活动为目标的“工作思维”能力
公务文书的一大特点是实用性,公文写作“不单纯是一种写作行为,也不仅仅是某种手段,它同时是公务管理的约定和规定,即公务管理的文本化操作,是公务管理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2]。在公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要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与具体的写作情境相结合,从适应公务管理活动的角度进行“工作思维”的训练。需要指出的是,“情境教学”一直在大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备受关注。“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3] “情境教学”所强调的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同样适用于公文写作教学,只不过公文写作教学中需要唤起的主要不是感性的情感共鸣,而是训练学生以“工作者”的视角进入写作状态。
例如,通报文种,无论是表彰性通报还是批评性通报,写作内容中都要有一个对所通报事件作定性评价或评议的环节,其发文目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要求受文对象把所通报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作为学习的对象或引以为戒的对象,这是通报实用性的具体体现。在写作训练前,如果教师不作特别提醒,就会有不少学生把这部分内容写成“长篇大论”,把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写入其中;还有不少学生写成“抒情散文”,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情感好恶。这些都是写作通报时容易犯的错误。导致犯错的原因就是写作中缺乏“工作思维”,没有将写作行为放置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进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该通报的发文目的是什么?”“预期达到的发文效果是什么?”接下来,要进一步向学生讲清楚,无论是表彰性通报还是批评性通报,其发文目的都是在表彰先进或批评错误的基础上引导受文对象对所通报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有正确的认知并作为学习或引以为戒的对象。教师通过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维梳理,再进一步落实为书面文字,这个过程体现了公文写作课程重视实践的特点,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一般而言,个体只有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写作时才能自主地思考写作的前因和后果,厘清行文的先后顺序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预判可能达到的发文效果。这些环节也恰恰是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最佳着力点。
二、通过筛选材料、提炼主题训练唤醒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些学生容易把写作中的创造能力或创造性理解为创新,比如选题的创新、写作视角的创新、写作技巧的创新等。的确,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的写作,创新是衡量好文章的标准之一,是写作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从其作为主体能力的层面看,不能把创新等同于创造能力,文章在某个方面呈现出的创新性是写作者个体创造能力的一种具象表达,但创新不是创造能力的全部体现。创造能力在写作行为的各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因此,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启发,也不能局限于“写”本身,而应扩展至写作行为的整个过程,包括写作前、写作中以及写作后。
公文写作前的材料收集和筛选环节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材料收集和筛选,一般不被认为是容易出“新”的地方,甚至是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但其实是需要充分发挥个体创造能力的。写作前和写作中写作者如何高效地收集、分析和使用写作材料,其实是对写作者主体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的一种考验。写作所需材料一般包括两类:一是与写作主题直接相关的材料,包括大量的数据、档案资料等,这类材料可以称为第一手材料,这是进行写作的基础材料。二是与写作主题相似的材料,如别人或别的单位所写作的相关公文,这类材料被视为第二手材料,有利于帮助写作者进一步明确写作思路、形成写作框架。
在课堂上讨论写作材料的重要性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上面提到的第一手材料,不重视第二手材料的收集、占有和梳理工作,对写作材料的属性和价值缺乏深入思考。这些都说明学生没有意识到对写作材料的充分占有、分析论证是使文章更可靠、更扎实甚至是提炼主题、突出新意的关键环节。“闭门造车”现象在学生写作中比较普遍。
那么,课堂上如何利用这个环节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布置一次材料收集的任务,不限定主题,内容是开放性的,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但是要为学生设计好几个相关联的问题,作为学生完成该任务的行动指南。设计的问题包括:①材料收集的主题(关键词)是什么?②通过何种途径获取材料?③能收集到哪些延伸材料?④通过分析材料,是否对原有写作计划做了调整?⑤如果运用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写作,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⑥想要补充的其他观点或材料。以上每个问题的设计目的都是启发学生对材料作深入思考和分析,从中发现或“创造”出更好的写作视角。不能小看写作前对材料的收集、筛选和分析,这是一个需要写作者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积极参与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写作者发挥主体价值的过程。第二步,课堂上让学生谈一谈完成此次材料收集任务的体会,在交流与共鸣中加深对写作中个体创造能力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说”得不多,而主要是由学生在“做”在“说”,教师以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思考、积累创造的能力。
三、从“能说”“会写”两个层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是个人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的思想性、情感性、创造性等诸多体验或认知最终都需要借助表达阐释出来。就文章写作而言,无论是作为写作客体的形式结构、主题意蕴还是写作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写作水平等,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写作者表达能力的积极参与才能得以呈现。表达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公文写作教学中,重视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是培养学生写作主体性的重要路径,也最终服务于提升学生应用文写作水平这一目标。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有些学生书面文章写得很好但口头表达能力欠佳,还有一些学生口头表达出色但文字水平欠佳。表达能力是人的主体能力之一,表现为说和写两个方面,之所以出现上述“说”和“写”不同步甚至“言不由衷”的现象,还是在于表达行为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突出和强化,思维的运用及逻辑性没有得到重视。因此,要同时加强说和写的实践训练。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要强调动笔实践,注重理论知识与写作实践的结合。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讲解完相关文种的理论知识后,通常是布置写作任务并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而把作业评讲环节安排在课堂上进行。例如在讲授简报文种时,会把这个文种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学生的实习周前后,之所以这么安排,是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写作时结合实习经历有话可说、有材料可用、有实情可写。具体做法是:实习周之前,先讲解简报的写作方法、简报的格式等知识,并布置写作任务,即围绕实习情况,为所在学院完成一份实习工作简报的写作。实习周结束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对简报的评讲任务放在学习小组内通过成员之间互评作业完成,也就是把评讲人角色由教师转移给学生,借助评讲作业环节把课外的“写”和课堂上的“说”结合起来,把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和书面写作训练结合起来。若干个小组同时进行。当然,此时的教师并不是完全的局外人,教师要观察和掌握每个小组的评讲进度、指出“说”的不足之处、解决评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等。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培养,并利用合适的教学环节加以实施。课堂上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包括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教学介入、教学激励和课后的教学评价等。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其主体作用也应被充分赋予,比如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设计,激励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主动调整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这些内容还有待学界在写作教学研究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需要强调的是,公文写作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具体的公文文种写作方法和规范,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文体意识、明确的文种边界的概念,更重要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从思维训练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写作行为进行认知、理解与实践,确立自己在写作中的主体性价值,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在课堂外得到延伸和扩展。
注释:
[1]朱光潜.漫谈说理文[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2017(6):18.
[2]方婕.素质教育与公文写作教学改革[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3(6):63.
[3]武传阳.“情境写作”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应用写作,2015(6):45.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辑:王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