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让党报人物专访立起来活起来
[ 作者:周依琴 向湘龙 杨玉捷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5-07-29 17:22:00 浏览次数:]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重要舆论阵地,在信息传播中地位关键,肩负传播党声、引导舆论、弘扬主流价值观等使命。人物专访作为党报的重要报道体裁,其质量影响着党报的传播效果与社会影响力。在媒体多元化、竞争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党报人物专访的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打破刻板印象,让人物专访以生动鲜活的姿态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党报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并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怀化日报》“总编辑访谈” 栏目面对这一时代命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其中对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老师的专访《“袁先生”与“贤内助”——访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老师》(2023年5月24日《怀化日报》第3版)更是受到读者称赞,为党报人物专访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思路启发。
一、精心准备选题,挖掘独特价值
在内容创作中,精心选题是关键,创作者应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敏锐捕捉时代脉搏,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主题。同时,还要对所选主题进行深度耕耘,挖掘独特价值,挖掘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人物独有的精神内核,为受众呈现独一无二、极具启发性的内容,使作品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真正触动人心 。
(一)聚焦公众人物,与时代主题结合。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无私奉献给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伟大事业,其功绩不仅造福中国,更惠及世界。袁隆平院士在怀化安江镇工作和生活了37年,他将安江视为“第二故乡”。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如何立足怀化对外开放、实现新跨越这一实际,深入挖掘袁隆平精神,既是对袁隆平院士的一种缅怀与纪念,又是服务中心、聚焦重点、高端引流的实践探索。该文章是对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老师进行的专访,从选题角度来看,本身就自带强大的关注度与吸引力。邓则老师作为袁隆平院士生活中的伴侣、事业上的支持者,她的经历与故事紧密交织在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生涯之中,从侧面反映出科研工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这一选题巧妙地将公众人物的个人生活与时代发展的宏大主题紧密相连,精准挖掘出人物经历与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独特新闻价值。例如,在专访中,邓则老师回忆起袁隆平院士早期在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全身心投入杂交水稻研究的情景,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袁隆平院士的科研精神,也反映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奋斗历程,引发了读者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共鸣,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专访内容的浓厚兴趣。
(二)从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优秀的人物专访不应仅仅局限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更要深入人物的日常生活之中,挖掘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内涵的点滴故事。这篇4750字的新闻访谈,以邓则老师简介为引,以“贤内助比太太好听”开题,以“做人要做一粒好种子”作结,以实打实的内容、朴实无华、言之有物、于“平凡”中尽显“不平凡”为其显著特点。文中许多细节为首次独家报道,刊发后更是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比如,邓则老师回忆袁隆平院士在田间忙碌时,自己总是为他准备好饭菜,在生活琐事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当袁隆平院士在科研中遭遇挫折时,她始终在背后默默鼓励,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持。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却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夫妻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面对困难时坚定的信念与乐观的态度。从这些平凡生活细节中提炼出的不平凡精神内涵,让邓则老师和袁隆平院士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进而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拉近了读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
二、注重采访技巧,让人物更鲜活
在新闻采访中,采访技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助力人物鲜活呈现的核心要素。经验丰富的采访者往往擅长运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受访者敞开心扉畅谈经历,通过针对性追问深挖细节,精准捕捉人物情绪变化与思想闪光点,让受访者自然流露出真实性格与情感。这些采访技巧,能深度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全方位展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世界。
(一)建立信任,营造轻松氛围。采访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而建立信任则是开启这场交流的钥匙。正式采访前,栏目组对袁隆平院士的相关书籍进行深入研究,围绕采访主题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邓则老师的经历、家庭背景以及她与袁隆平院士的生活点滴。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在采访过程中就能够与邓则老师找到共同话题,从而成功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这种信任的氛围让邓则老师能够放下心中的顾虑,放松心情,畅所欲言。例如,栏目组在采访时,语气轻柔、态度谦逊,充分尊重邓则老师的感受与想法,让她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理解。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邓则老师分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为专访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二)善于追问,挖掘深层信息。一名优秀的访谈者不仅要善于倾听,更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在采访过程中抓住关键信息,通过追问挖掘出背后更深层次的故事与情感。在采访邓则老师的过程中,当她提到袁隆平院士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时,栏目组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关键信息,追问邓则老师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她在背后是如何默默支持袁隆平院士克服困难的。通过层层深入地追问,成功挖掘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邓则老师在袁隆平院士实验失败、心情低落时,如何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重新振作;在面对外界质疑时,她又是如何坚定地站在袁隆平院士身边,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撑。这些深层次的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历程以及邓则老师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专访内容更加充实、有深度,也让读者对人物的认识更加立体、深刻。
三、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党报影响力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拓展传播渠道对党报而言是增强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在推广《“袁先生” 与 “贤内助”—— 访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老师》这篇专访时,《怀化日报》除了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传播外,还以短视频、读者互动、海报H5等多元形式传播,让这篇专访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切实提升了自身影响力。
(一)线上线下融合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单一的传播渠道已无法满足信息广泛传播的需求。《怀化日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对邓则老师的专访报道中,积极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的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纸质报纸的优势,在报纸上精心排版刊登专访内容,为那些习惯传统阅读方式的读者提供了优质阅读体验;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多个平台同步发布专访内容,并配以精心挑选的图片和制作精良的视频吸引读者关注。线上平台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使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阅读专访内容,有效扩大了专访的传播范围。同时,线下报纸的发行也为专访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有效提升了专访的影响力。
(二)引导读者互动,增强参与感。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更加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与交流。在新媒体平台发布邓则老师专访内容时,《怀化日报》精心设置了互动环节,鼓励读者留言、评论。读者可以在文章下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相关故事。这种互动方式不仅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使读者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传播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情感的平台。同时,记者和编辑也积极参与到互动中来,认真回复读者的每一条留言,与读者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拉近了党报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党报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使党报在读者心中树立起更加亲切、可信的形象。
通过对邓则老师这一专访的深入剖析,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要让党报人物专访在新时代实现 “立起来活起来” 的目标,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创新。在选题策划上,要精准把握公众人物与时代主题的契合点,挖掘具有独特价值和时代意义的选题;在采写技巧方面,要善于建立信任关系,营造轻松氛围,同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追问挖掘深层信息;在传播方式上,积极拓展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渠道,引导读者互动,提升参与感。只有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这些创新举措,党报人物专访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怀化日报社)
编辑:蔡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