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致辞| 杂志介绍| 投稿须知| 欢迎订阅|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最新动态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 详情...

                        详情...
新闻写作

企业宣传报道要找准生发点

[ 作者:胡亚学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08-05-23 11:53:03 浏览次数:]

  (《应用写作》2005年第二期)

    社论作为传统评论的典型代表样式,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就是党报社论的同义语,党报党刊是社论刊登的主要载体。报业家族的后起之秀——晚报、都市报,在办报伊始,囿于自身的读者定位与功能定位,一般刻意与传统党报新闻、评论的采编模式划清界限,相对不太重视时政新闻等主流新闻的报道和评论。新时期报刊评论的大发展,要迟至1998年才真正来到。这一年,《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栏目出现,从此,时评开始作为都市报又一新的竞争力增长点。

    时评的潮流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就是社论在都市报纸版面上的出现。这方面,《南方都市报》首开先河,随后其兄弟报纸《新京报》也采用这一方式并以每日两条左右社论的规模经营社论版及其言论版对页,成为京城报业的一大奇观,并迅速引发京城报纸新一轮的评论热潮。

    在《新京报》社论版、《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等都市报上出现的社论,与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传统党报社论,在性质、功能、选题、立论、发表形式、风格等方面有极大的区别,表现出社论向时评*拢的特征。

    所谓社论的时评化,是指社论借鉴时评的经验和写法,向时评*拢,将媒体社论从为党和政府立言的宏大舆论功能,“降格”为只代表媒体,发出媒体自己的声音,与作为公众表达的时评平起平坐的一种做法。社论功能的这一转变,实际上并未改变社论作为媒体“喉舌”的最高规格言论的地位,只是喉舌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作为非党报媒体的社论,不再承担为国家立言的重任,仅仅作为媒体喉舌,对于评论对象发出媒体的声音。

    与传统社论相比,《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都市报上出现的社论(评)有如下新特点:

    1.社论以评论员的名义署名

    社论以评论员的名义署名,一改传统社论不署名、编辑部集体发言的形式。社论以评论员的名义署名,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传统社论代表国家发言的官方背景,却有利于突出媒体独立的言论立场与个性,培养媒体自己的评论品牌。

    从作者群的构成来看,《新京报》采用本报评论员和编外特约评论员两种形式,《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则只使用本报评论员的稿件。但无论哪种情况,两报社论的经营模式已全然不同于传统党报。以《人民日报》为例,其社论通常由该报评论部组织写作,很少有外部作者参与的情况,发表时挂社论的牌子,不署名,更不会以“本报评论员”或者“本报特约评论员”署名发表(这种署名形式一般专门用以指称另一种传统评论样式——本报评论员文章)。而《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则普遍采用给社论作者署以“本报评论员”或者“本报特约评论员”的做法,根据不同社论选题灵活采用本报评论员或者社外专家写作的方式,使得这类社论一定程度上嫁接了“本报评论员文章”、“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的优势,文风更加个性化,并且由于特约作者特殊的社会身份更增添了社论别样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社论发表的频率高、数量大

    《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栏目每日刊出,一周7篇;《新京报·社论·来信》版也是每日刊出,每天2篇,一周14篇。《新京报》每日刊出社论的数量,只有其兄弟报纸《南方都市报》可与之相比,为目前国内报纸之最。

    都市报大量刊登社论,在我国报纸发展史上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建国以后,经常刊登社论的只有党报党刊,那是为了适应特殊时代政治宣传需要的产物。近年来党报社论的发表数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历史上那种每日发表,甚至连篇累牍几篇社论同时见报的盛况已经难得见到了。近年来即使作为党报龙头的《人民日报》社论发表数量也并不是很多,据笔者对人民网“重要言论库”随机检索来看,2004年1月1日至9月15日9个半月时间,《人民日报》共发表社论30篇,平均每周不到1篇,可见一斑。

    3.新闻性选题受到重视,与传统社论偏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选题分野渐大

    据笔者粗略统计,在《新京报》11月8日至11月14日一周的社论中,配发的社论有6篇,占总数14篇的40%强,其他独立发表的社论也几乎都是依托当时当地的新闻热点展开,选题的新闻价值突出。而《北京青年报》同期的社论,配发的社论有4篇,占总量7篇的近60%,其他独立发表的情况也与《新京报》类似。

    传统党报社论由于文体规格较高,宣传用意明显,选题偏好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一般针对重大会议、重要政策、重大典型以及一些纪念性、礼节性场合发表,虽然强调时效,但并不特别看重论题的新闻价值。

    《新京报》、《北京青年报》这样的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由于性质、任务、功能、读者、市场等等与党报几乎完全不同,评论选题与传统社论产生差异,也很容易理解。

    4.价值判断标准取向民主、法制、人文

    作为新型都市报社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社论与传统社论相比较,明显感觉到立论的立场与价值观上的变化:都市报社论不再像传统社论那样千篇一律地宣扬主旋律,以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为分析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而是各具性格,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像《经济观察报》倡导的“理性、建设性的新闻制作态度”,《新京报》言论版的“彰显法制和人文,积极稳健有见地”,《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对民主与法制的追求等等。

    价值判断标准取向上的变化,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媒体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新型都市报作为媒体家族中影响力最大的新成员,已经开始稳定自己的读者群,并以特定的内容和理念形成自己的媒体特色。作为现代都市市民群体的主要信息源,都市报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生动体现了近些年来市民群体精神需求的变化。

    考察《新京报》、《北京青年报》出现社论时评化的现象,有以下两点值得关注:

    第一,1998年《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创办以后时评的勃兴。时评不同于传统党报评论一贯的宣传、教化面孔,论题锁定新闻时事、公共话题,提倡百姓议事、百家争鸣,极具平民色彩,其多元化的声音表达深得各方好评。在时评兴起的大背景下,作为媒体声音的社论受到一些时评的影响,似乎很可以理解,况且时评化的社论,也多见于时评创办声望最高的几个媒体上,像南方报系的《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北京的《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以及时评界元老媒体《中国青年报》等等。

    第二,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媒体定位。像《新京报》就明确宣称自己的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纸的定位。何为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纸?笔者理解,关键就在这个“新型时政类”的限定语上。按照一般的观点,都市报以都市市民为目标读者群,内容以市民读者关心的本埠新闻为主,兼及国内外各个领域的要闻。近年来,虽然都市报发展很快,成为广大市民了解周边和海内外新闻的主要大众媒体,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大部分也是大众化报纸的通病,诸如庸俗化、娱乐化、琐碎化、低格调等等。

    立志成为新型时政类都市报的社论和言论,其运作理念和做法自然就不能重复以往替党和政府立言的党报式传统评论,或者主要将评论重点放在社会新闻的传统晚报言论的老路,而要另辟蹊径。《新京报》一开始就重视时政、强化言论和时评,而所有这些做法正是作为权威大报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以时评为主要样式,以当前为广大读者关心的新闻时事和公共话题为主要关注点,以具有时代色彩的民主、法制、人文为价值判断的起点和落脚点,成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这些新锐都市报的典型特点和操作理念。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蔡宁涛

  (《应用写作》2005年第二期)

  为使读者更直接、便捷地了解本刊,本站每期特从《应用写作》摘录3篇文章供读者参考。如您喜欢,可直接到所在地邮局订阅《应用写作》。(邮发代号:12-59       垂询电话:0431-85384664)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人民网 新华网 长春理工大学  应用写作精品课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7989号  130022  0431-85583096/85583129  邮箱:cnyyxz@163.com
Copyright© 1985-2021 应用写作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