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新闻主题在提炼中深化
[ 作者:杨玉捷 向湘龙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2-07-05 09:18:50 浏览次数:]什么是新闻主题?所谓新闻主题,是指一篇新闻的中心思想,它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一篇新闻的主题选择、提炼和深化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新闻的质量高低和价值大小。
选择、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是保证一篇新闻作品出彩的重要因素。笔者采写的获奖消息《辰溪向延柳捐资千万建学校和老年公寓》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细节、动人的旋律,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传承尊师重教家风,倾其多年创业积蓄,用实际行动为乡亲建学校和老年公寓的感人故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新闻主题在选择、提炼中得到了深化。
一、用心选择,提炼主题
在采访现场,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年轻记者感慨:“搜集素材也不少,就是搞不清楚到底哪些才是新闻点,不知如何着笔。”而在编辑部门,也经常可以听到编辑对一些稿件的评价:“稿件写得面面俱到,就是主题不够清晰,新闻点挖掘得不够深,打动不了人。”两种议论,都道出了选择、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的重要性。
新闻主题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决定着一篇新闻的段落结构、故事情节、素材选取以及文字表达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心思想好比是统帅,材料、词句好比是士兵,没有统帅的士兵是乌合之众,是打不了胜仗的。王夫之的话说明:一篇文章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无论材料多么充足,遣词造句多么讲究,都算不上好文章。采写新闻亦是如此,只有在主题选择、提炼和深化上认真琢磨,才能写出打动人、感染人的新闻作品。
笔者获取《辰溪向延柳捐资千万建学校和老年公寓》这篇新闻线索的时间正是国庆节期间。通讯员打来电话说,10 月9 日,重阳节,辰溪县苏木溪瑶族乡田坳村的老年公寓、幼儿园和小学将建成使用。在村里建老年公寓、幼儿园和小学,这原本就是一件新鲜事,有一定的新闻性。后来,通讯员又告诉笔者,老年公寓和幼儿园投资630 多万元,小学教学楼和综合楼投资480 万元,除县财政投入100 万元,余下的1000多万元全部由当地的村民向延柳捐出。一个村民捐款建学校和老年公寓,笔者觉得这里面肯定有故事。于是进行了进一步了解,清楚了向延柳父子两代人心系农村教育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笔者意识到这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好题材,值得挖掘提炼,随后展开深入采访。
二、巧用背景,深化主题
著名记者郭梅尼说过,要当好一名记者, 首先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发现的线索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衡量,放到时代的天平上来称称,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社会是发展的,时代在不断变化,人们的思想和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时代,要善于发现不同的代表人物。这就要求记者不断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站在时代的前列,去捕捉这个时代最新的事物和人物。郭梅尼的采访经验告诉我们,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善于发现和挖掘新闻背后的时代意义,才能彰显出新闻报道应有的价值。
新闻的时代意义如何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简单报道上。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新闻如果只注重单纯的新闻事实报道,缺乏一定的背景材料交代,要充分体现其新闻价值和主题思想是很难的。在新闻写作中,我们既要用笔墨去描写“红花”,也需要用“绿叶”之笔来点缀,不能顾此失彼。在阅读新闻时,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优秀的新闻作品都善于通过巧妙运用背景材料来衬托新闻主干,使新闻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鲜明,实现让新闻价值进一步增值的目的。
在写作《辰溪向延柳捐资千万建学校和老年公寓》这篇新闻时,笔者考虑到受众对文章中主人公并不了解,因此就需要运用背景材料来交代他的出身经历、身份特点、社会关系等来帮助说明新闻事实,深化新闻主题。笔者在文中写道:
今年48 岁的向延柳是田坳村人。他当过教师,上世纪90年代末辞职下海。田坳村小学设施落后,留不住教师,而瑶乡山大沟深,学生到外面读书花费大。向延柳的父亲、老教师向长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田坳村小学地处山坳里,前面是田垅,地方受限,要建周转房、幼儿园和老年公寓,必须征地劈山。施工方初步估算,没有300 万元拿不下来。“为了孩子和老人,花再多的钱也要干!”面对没有回报的巨额投入,向延柳没有丝毫犹豫。
这些背景材料的巧妙运用,无疑对增加新闻的主题价值和感染力,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三、多用细节,支撑主题
文学作品注重细节描写,新闻报道同样也不能缺少细节描写。新闻作品要让读者有所触动,有所回味,就要善于捕捉精彩瞬间、典型细节,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亮点、渲染气氛、支撑主题。
我们在读李冀的《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李涛的《历史性的握手》、孙德宏的《寻找时传祥》、张严平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新闻名篇时,让人过目难忘的是文中大量打动人、感染人的细节描写。对新闻报道来说,运用好细节描写不仅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它能使读者对新闻主题有更清晰的理解。
《辰溪向延柳捐资千万建学校和老年公寓》一文中,笔者就用了一些小细节反映大主题的描写:
2015 年春节,他跟向延柳谈及此事,还谈到村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多,一些老人生活有困难,儿童没有幼儿园。向延柳当即决定, 捐资100万元,建村小教师周转房、幼儿园和老年公寓。向长仰高兴地对儿子说:“村小有住房就好了,教师就会进得来、留得住。我知道你很孝顺,但孝顺父母为小孝,支持公益事业才是大孝,也是大忠。”
“这可不只是增加一层土建开支,因为增加层数,征地和地基开支成倍增加,两栋楼仅场地平整、打地基就投入180 万元。”田坳村党支部书记简宗其说。
上述细节描写,将父子情、责任、孝道、大爱,展示得一览无余。向延柳父子两代人心系农村教育的公益情怀,让当地群众深受感动。人,总是要有所追求的。但追求什么,却是大不相同的。这篇新闻就是要告诉读者:越来越多像向延柳一样的创业人士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关心支持公益事业,更加注重精神财富的追求,并在这种追求中获得了更大的幸福感。通过向延柳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主题思想。
文章见报后,引起了一定反响,一些网友在网上跟帖留言称该报道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佳作,新闻工作者就是要传承真善美、弘扬主流价值观。
(作者单位:怀化日报社)
编辑:蔡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