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消息结尾的写作痼疾
[ 作者:张爱玲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14-09-03 15:26:00 浏览次数:]消息的结尾一直没有引起新闻研究者和新闻工作者的注意,有人认为消息结尾可有可无,有人认为消息根本不需要结尾。很多新闻写作教材不讲消息的结尾,按照标题、导语、主体的写作流程一路讲下来,把结尾看成是主体的一部分。正因为我们这种有意无意的忽略,消息的结尾常出现问题,种种痼疾一直没有得到根治。
受众浏览消息,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了解时事,事实报告完毕,消息就可以结束了。用常规的眼光看,多数消息都没有专门作为尾巴的那一小段。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息的结尾可有可无,只是它未必有一个形式上的尾巴而已。受报纸版面和其他电子传媒传播时间的限制,消息也不宜另加结尾,硬把篇幅拉长。但是,这不意味着写消息可以不结尾,或者不注意结尾,相反,它对消息的结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明华等人认为:“消息的结尾方法有其特殊性。它的特点是以事实结尾,亦即,事实该讲到哪里,消息就在哪里结尾,戛然而止,无需再加。”也就是说,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消息的结尾也必须是事实。
关于用事实说话,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吴冷西曾经指出:“新闻所以有力量是靠事实说话,用事实宣传观点、思想、政策。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世界的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新闻要提供大量的事实,让受众从中得出概念、结论、判断。”可惜,很多新闻工作者并不了解这点,或者还没有学会用事实结尾。
现以近期媒体刊发的部分消息为例,列举一下消息结尾的四种常见病。
痼疾之一——记者站出来说话
消息用最简洁的文字报道新闻事实,如果行文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段落,结尾的写作就需要慎重了,无论写什么,都必须是事实。初学消息写作,有人习惯在前面报道事实,写到结尾处忍不住自己站出来说几句,这就犯了消息写作的大忌,是消息写作的常见病。
每逢毕业季,有关毕业典礼、毕业晚会的报道很多。有位记者生动报道了某高校的毕业晚会,并写下这样的结尾:
一首歌,不足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却可以回味那些年里一个个青涩的瞬间。在《毕业歌》轻快的旋律里,2014届毕业生完成了最美丽的一次蜕变,他们年轻的梦在这里发芽,理想的帆在这里起航。
这段文字颇具抒情色彩,是记者的个人感慨。而记者的职责不是抒发个人感慨,是报道新闻事实,这样的结尾已经偏离新闻事实。
每当旅游旺季来临前夕,各地政府和旅游部门都加大力度,宣传推广自己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某地在省会城市举办了风光摄影图片展,记者写成短消息,语言简洁,对摄影作品和景区均有介绍。遗憾的是,消息结尾的写作成为这篇报道的败笔:
××风光摄影图片展,旨在全面展现××丰富的旅游资源、淳朴的风土人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让外界了解××,走进××;透过一个个被定格的精彩瞬间,让观者深切地感受美丽大自然的清新,体会到爱与美的真情。
消息结尾是新闻事实吗?不是,又是记者自己站出来说话。风光摄影图片展的宗旨可不可以报道?可以,但不应该记者站出来说话,如果采访主办方,经由当事人的嘴说出来,记者精心选择,巧妙引用,那就是新闻事实了。
痼疾之二——画蛇添足
写文章忌讳画蛇添足,消息写作强调越短越好,画蛇添足也是消息写作的大忌。某地最近举办了一场老年台球优秀选手友谊赛,当地记者报道了赛事概况和选手表现,受众对赛事已经了解。但记者意犹未尽,添加了这样的结尾:
此次活动以球会友,健身为本,既为选手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又丰富了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我市老年台球运动的发展。
一场台球友谊赛,其目的和作用不言自明。记者以这样的文字结尾,似乎低估了受众的理解能力。某高校近年来屡屡获得重大科研立项,最近又一项目获得××立项,记者在报道立项内容、项目负责人情况后这样结尾:
××高校始终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营造“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氛围,提升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本次获得××立项是对全校教师以往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励着全校教师在科研和教学领域再攀高峰。
有些记者之所以画蛇添足或许是认为,他们有义务把新闻事实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写,帮助受众提高认识。实际上,新闻的高度是由新闻事实本身决定的,而不是由记者的“拔高”决定的。如果仅用有关新闻事实作结尾,这条消息更简洁,效果更佳。
痼疾之三——主观性评论
毫无疑问,消息的任务是报道事实,而非记者的观点。在新闻叙述中,不能把记者的个人意见写进去,李希光等人认为:“一个有智慧的读者只会感觉到这是记者‘我’个人的观点和偏见,而不是公正的新闻报道”。
最近,某市举办了暑期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当地媒体刊发了消息,这条消息在报道招聘会的有关内容后这样评价:
本次招聘会为广大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实力和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了解、选拔优秀学生的平台。
家庭农场属于新生事物。家庭农场的概念,2013年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政府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某地媒体在报道当地首家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状况后,这样结尾:
家庭农场的出现,使农业大户具备了独立的法人资格,可以在贷款、保险、签订合同订单、注册商标等方面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除此之外,对现代农业的规范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可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做到农产品的溯源管理,在农业管理上也将更加专业化。家庭农场的责任体系,是市民放心、农民开心、政府省心、自我称心。
这两段评论本身或许并无不妥,但关键是谁在发表评论。专家、学者、当事人对事件(事实)的评论是新闻事实,记者自己的评论放在结尾,既不是新闻事实,又显得太过主观,这是消息写作应该警惕的写法。只要经过细致采访,专家、学者、当事人发表的意见完全可以替代记者自己的主观评论。
艾丰在谈及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时告诫:“我们的记者不注意研究如何更好地使用新闻报道的客观手法的技巧,不善于在客观的方式下掩藏自己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们记者的弱点,是需要改进的。”
痼疾之四——内容空泛
成就报道是国内新闻媒体上经常出现的一种主旋律报道,在一些重要节日、重要会议到来前,媒体常常进行集中报道。这类报道写好了,对于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写不好,内容干瘪,只有筋骨,没有血肉,这样的报道受众不会买账。
某媒体关于××市利用“天网”破案的报道开头,即罗列了数字:“自‘天网’工程建设以来,××市利用视频监控系统破获案件××××起,挽回经济损失××××万元。”消息的结尾仍没离开数字:
据悉,目前,××市建成公共部位视频监控设施××××个,建设高清卡口智能电子抓拍摄像机×××个,设置社会部位视频监控设施××万个,建成了××万个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接口。“天网”工程建设以来,全市利用视频监控系统破获案件××××起,挽回经济损失××××万元,直接救助群众×××人次,有效地提升了××市治安防控的整体效能。
现在,到了大数据时代,受众需要数据,他们需要在数据中了解变化,做出自己的判断。但数据不是数字的罗列,在这个结尾中,一共使用了7个数字,其中2个数字跟导语重复。
新闻报道经常涉及数字,如何运用这些数字,李希光提醒记者:“用语言描述数字时,记者首先要注意不要把一堆数字罗列在一起,这不仅在视觉上令读者望而却步,同时也不能突出重点,这只显示记者自己没有对数字的意义进行消化。”
成就报道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越写越空洞。××县被授予“中国书法之乡”后,有篇消息报道了当地经验,结尾显得空泛:
如今的小城××,书法爱好者队伍日益壮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学习书法氛围越来越浓郁,书法艺术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了书法名人影响广泛、书法新人辈出的兴盛局面,不仅提升了县域文化品位,展示了××对外宣传的良好形象,更成为××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消息的各个部件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全局的失败。消息的结尾是跟受众告别的地方,也许并不提供重要的新闻事实,但写好了可以给前文锦上添花,写坏了对前文的破坏作用很大。这一点,新闻工作者务必清醒认识。
【本文系绥化市2012年社会科学科研课题项目(项目号:SHSK024)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辑:蔡宁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