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致辞| 杂志介绍| 投稿须知| 欢迎订阅|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最新动态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 详情...

                        详情...
新闻写作

新闻要“抢”还要“争”

[ 作者:蒋剑翔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14-07-04 18:23:00 浏览次数:]

2000年12月30日,我发在永州日报第三版上的一条新闻特写《“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第二年频频“中彩”:先是以最高票获2000年度永州日报好新闻一等奖,继而拿回了湖南省市州报好新闻、湖南省好新闻、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并获第十届“湖南新闻奖”。然而,知情的人都知道,这篇稿子在发表时险些出“岔”,它能获奖,纯粹是我“争”来的。

我们永州,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柳宗元,一千多年前,他在愚溪河畔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名闻遐迩。前些年来,永州的“异蛇产业”如日中天,影响很大,其领军人物农民企业家周大武,已成为当时湖南响当当的“蛇王”。1992年,当周大武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股份合作制企业——永州之野异蛇实业公司时,我就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新民晚报等全国30多家媒体上发过新闻稿,我们成了好朋友,异蛇公司也成了我们报社的“新闻基地”。2000年11月的一个双休日,我抽空去异蛇公司,和周大武喝茶聊天,问他最近忙些什么。他说近来他们38个股东正在搞“十五”计划,想发展快一些,已讨论两次了,还有些吃不准,下个月再作最后决定。38个股东都是农民,农民讨论自己的“十五”计划,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新闻。我当即和周大武谈妥:下次讨论计划时,一定通知我!后来定了几次时间,因故都临时取消了。眼看2001年就要来到了,我急了,几次打电话催问何时开会。12月29日,星期五,会议终于召开,我急匆匆搭班车赶了过去。会议开得很热烈,30多个农民你一句我一句,无拘无束,又认认真真。我一边听发言,一边做记录,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越听越有味,越想越来劲。中午1点多钟,待会议一结束,我饭也不吃,扭头就往家里赶。回到家,我草草地扒了一碗冷饭,伏在桌上,铺开稿子,凝住神,屏住气,精心组织材料,提炼主题,一气呵成写出了一篇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稿《“异蛇村”农民三审“十五”计划》,并给总编室打电话,告诉他们有急稿要发,请在一版预留900来字的版面。约下午4点来钟,我心急火燎赶到编辑部,将稿子交责任编辑审签后便直送总编室。谁知一进门,值班的同志就对我说:“今天的稿子已组好了,发不下!”并说,一版已有一条写某领导的特写稿子,两条特写不便同时发,建议我推迟一期再发,可上头条。一听这话,我急了。今天是29日,明天是30日,后天是星期天31日,星期天我们不出报,推迟一期就到了下周一,下周一是2001年1月1日,跨世纪了。我心想,今年我们国家制定“十五”计划,这是“异蛇村”农民讨论、制定“十五”计划的大背景、大环境,离开了这个大背景和大环境,今年发生的事,拿到明年去发,今年发生的新闻,拿到明年去告诉读者,这稿子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为了“抢”新闻,我据理力争,说请不要考虑头条头条,不要考虑一版不一版,只要稿子明天能见报,就是二三四版的最后一条也行!我坚信,这是一条非常难得的独家新闻,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是金子就一定能发光,绝不在乎什么版面、位置。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这篇970字的新闻特写稿终于搭上了本报二十世纪的最后一班班车,第二天作三版头条围花边发出了。

为了这个“世纪婴儿”的顺利诞生,晚上我又主动争着上了夜班,逐字逐句校对稿件、推敲稿件,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稿件见报后,一如我事先所预料的那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我庆幸自己为自己再次“争”得了一次宝贵的获奖机会,也庆幸自己为报社争得了一份荣誉,尽管过去几年我已有30多件作品40多次获省以上新闻系列奖,其中一等奖就有13个。但这篇作品最终能连连获奖,却是我最感欣慰的:因为它毕竟是我用信心和勇气“争” 来的,它凝聚的是我十年新闻工作的智慧和心血。

写到这里,我忽然记起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尚志前些年发在《新闻记者》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他如何向胡耀邦同志争发重要新闻,读后很受启发。1983年1月20日,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胡耀邦总书记在会上作了题为《四化建设和改革问题》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要全面地实行改革,改革要贯穿于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因为不是经政治局讨论的正式讲话稿,耀同志要求新华社暂时不发讲话内容。李尚志同志仔细研读了耀同志的讲话提纲,“思想为之大振”,“热血沸腾”,认为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新闻,必须发。他两次找到耀同志,对耀同志说:“您是中共中央总书记,您这个讲话十分重要,应当发消息,同时,现在应当增加改革的宣传,在舆论方面为改革开路。”左磨右缠,据理力争,硬是“逼”耀同志在新闻稿上签了字。于是,第二天,首都各报和全国各地的党报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大字标题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振奋人心的重要新闻:《胡耀邦指出,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首次报道了我国要实行全面改革的重要消息。一时间,世界舆论为之哗然,中国的改革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好个李尚志,敢跟总书记“争新闻”,勇气确实了得!

对于新闻,我们提倡的当然首先是“抢”,而不是“争”。但“抢”到了好新闻,写出了好新闻,由于种种原因,有时就未必能够发得出,或未必有人识货,这时就要看你的智慧和勇气了,看你敢不敢为自己的作品据理力争。善于“抢”,必要时还要勇于“争”,也许这才更像个新闻记者的样子。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对自己作品的切实把握,有对时代、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勇气,有大局意识,而决不能仅仅盯住自己的稿,在乎一稿一奖的得失。那样,就会陷入庸俗化。

 

 (作者:湖南永州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编辑:蔡宁涛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人民网 新华网 长春理工大学  应用写作精品课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7989号  130022  0431-85583096/85583129  邮箱:cnyyxz@163.com
Copyright© 1985-2021 应用写作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