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军事应用文的快速说明技巧
[ 作者:赵泽民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06-10-13 20:02:33 浏览次数:](《应用写作》1999年第五期)
今天的广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对受众作着“覆盖性的轰炸”,但稍作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其对受传者的影响力度与大量的广告费的支出相比是不成比例的。这种“覆盖性的轰炸”并没有获得如期的传播效果,在几番“大投入”过后,广告主不仅为巨额广告费打了水漂而心痛不已,而且开始从媒体上淡出;而我们的广告人在经历了几个回合“大手笔”的阵痛后,也有了“捉襟见肘”之感;广大受传者更是对千篇一律的广告作品亮出了自己的强烈不满,上“洗手间”成了他们最佳选择,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恐怕则是与我们的广告人缺乏“细节”意识,不注重广告作品的细节表现有关。广告给我们的印象是:似乎不需要细节。其实正如文学作品不能缺少情节一样,广告作品也不能缺乏细节描写。我们认为,正是细节构成了广告传播的最佳致效点。下面,笔者就结合三则具体广告案例,谈谈细节在广告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细节,是映入观众视觉的强光点
广告怪杰D·奥格威一生中创造了无数为人称道的广告,但他自己津津乐道的却是50年代为哈撒韦衬衣所作的广告:它不仅“使哈撒韦衬衣在过了116年默默无闻的日子之后,一下子走红起来”,而且“迄今为止,以这样快的速度这样低的广告预算建立起一个全国性品牌这还是绝无仅有的一例。世界各地的报纸都刊登谈它的文章。”而这一切效应仅仅来自“花一块半钱买的一只眼罩”上!
这确是一只带有“魔力”的眼罩。它蒙上了模特儿的一只眼,但却让成千上万的受众的双眼睁开了,它犹如一道强烈的闪光,主动射入观众的眼帘,兴奋观众的神经,给“俊汉蒙上一只眼罩”这一细节就这样牢牢抓住了受众的视觉。
抓住受众视觉,引起受众注意是广告致效传播的前提条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多温·卡特顿特在《传播学》一书中就认为:信息必须首先引人注目,然后才有可能取得效果。行为科学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一幅广告发生作用吸引注意是首要的。一幅广告如不能引人注目,特别是不能吸引目标顾客的注意。一晃而过,过眼烟雾,这广告就等于白做了。因此,与奥格威齐名的美国BBDO董事长狄龙台对广告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一定要能得到顾客的注意”,并以此作为广告创作的第一条重要事项。
“引起注意”不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符合了认识规律和行为科学,在当前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广告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的广告意识普遍增强,对广告铺天盖地的冲击性适应性也强了,因而对广告心态越来越平静甚至无动于衷。因此,如何在拥塞的信息环境和多样化的生活内容面前抓住越来越心不在焉的受众,引起他们的注意,便成为当下广告界的首要课题。
西方学者对此作过大量深入的研究,并最终形成对广告致效传播最具参考价值的三个“选择性定律”,这一理论的核心是立足于受传者探讨传播效果的,并把受众的“选择性接受”作为传播致效的前提条件。这种理论认为:只有那些符合受众心理、引人注目的信息才会被选择接受。
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从视觉接受与受众心理角度看,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细节”诉求有无可比拟的效果。奥格威深知这一点,只不过他予细节一个漂亮的称渭:有魔力的佐料。他共为哈撒韦衬衣设计了18种“魔力佐料”,给模特带上一只眼罩只是其中的一种,在奥格威看来,这“有魔力的佐料”,就是一剂使“读者停步动心”的药。有了它,就能抓住受众的视觉,就能激起受众的“好奇心”。白的衬衣、黑的眼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予受众以视觉的冲击;而眼罩造成的局部残缺与模特整体形象的完美更将受众带到“求疑”的状态,引起了进一步的探寻。细节,在这里对受众生发的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力”,它以其与“大场面、大气势”迥然有别的细腻、明晰,冲破了广告受众的第一道防线。
细节,是激发受众情感的动情点
引起受众的注意只是广告致效传播的前提,作为一条好的广告,还必须让受众产生好感。我们认为,面对受众“选择性理解”的百般挑剔,广告作品能否让受众看了受感染、动感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中是否捕捉到了生动的细节。
有一种啤酒,是不必用开瓶器就能打开的。如何来进行致效传播?日本和美国在做法上有所不同。日本将这种不需用开瓶器的特性,用一位姑娘纤弱的手指打开啤酒盖来显示,以表示可以毫不费力,应该说,这则广告将推销重点直接表现出来了。但在美国则不是,它并未很单纯地直接表现商品的推销重点,却另外加上了细节描写。他们找了一位50岁上下的人,这人其貌不扬,衣衫普通,右手拿着啤酒,对着摄像机镜头说:“这今后不必再用牙齿了!”尔后他很得意地一笑,就在他笑的一瞬间,人们发现原来他缺少2颗门牙。
后一则广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应该说,这两则广告都注意了受众心理需求,并且都以“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