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致辞| 杂志介绍| 投稿须知| 欢迎订阅|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最新动态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 详情...

                        详情...
经济写作

用科学思维指导内部审计底稿写作

[ 作者:杨清泉 刘海燕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2-09-04 14:22:10 浏览次数:]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1]内部审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日常经营管理中经常面对的一项工作。内部审计过程中,往往通过审计底稿的形式对发现的问题、揭示的情况以及整改工作建议和具体要求进行反馈和确认。

审计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审计底稿的写作应依据审计事实进行公正客观的陈述,指出的问题要到位,提出的建议要合理,最终达到被审计对象口服心也服的效果。具体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严谨认真无错漏,层次清晰有规范;用语精准无歧义,引用依据有权威;描述客观易理解,科学思维有逻辑。

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审计人员与被审计人员各说各话、各执一词、互不理解的情况,这不仅增加了沟通成本,也偏离了内部审计目的,给单位带来一定损失。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问题是由于底稿写作过程中或沟通过程中缺乏科学思维所导致。

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认识过程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能够进行辩证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具体到内部审计底稿写作,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的科学思维。

一、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陈述是指描述在检查过程中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观点陈述是指描述陈述事实时个人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在审计底稿中区分事实和观点,可以避免在底稿反馈中陷入各说各话、不在同一个频道的尴尬境地。

例如,甲审计人员在底稿中指出“你们这个业务有问题,业务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去采取措施如何弥补”,这属于观点陈述。而乙审计人员在底稿中指出“这个业务哪个流程不规范,存在什么具体问题,违反了什么制度”,这属于事实陈述。在底稿写作中,要用事实陈述,而不应该用观点陈述。学会区分观点陈述和事实陈述,双方就能在同一个频道中谈话,讨论也可以愉快地进行下去,否则,谈话很可能陷入无意义的争执中。

二、用统计的眼光总结现象

统计眼光指看待经营管理中各类现象时要考虑这些现象背后的频次、概率等各种数据。用统计的眼光看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不要被自己的感觉所欺骗。当你先入为主地产生了某一个倾向性意见时,凡是你遇到符合自己预期的事情,就容易记住,不符合的就容易忘记。另外一方面,不要把特殊现象当普遍规律。要学会抓住主要问题,看到普遍规律。不用统计的眼光看现象,会导致有些人特别喜欢用“那可不一定”反驳。

例如,你说这样操作存在风险,被审计的人会说,我们这么干了五六年也没有出现任何问题。但这不能作为审计采信的依据,虽然目前没有出现问题,不等于不存在风险,更不能因为没有出现过问题,就大胆放心地违规操作。

三、区分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前一个事件的发生必然导致后一个事件的发生,则前为因后为果。先后关系是指两个事件在发生时间上是一先一后,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必须符合先后关系。例如,某某违反了操作规程,导致汇款出现差错。违反操作规程是因,出现汇款差错是果,违反规程在先,出现差错在后。

但是,最常被我们忘记的是:先后关系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例如,每天鸡叫以后天就会亮,但我们知道天显然不是鸡叫亮的,因为两个事件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在写作审计底稿时,区分好先后关系和因果关系,不仅能够准确地查找问题,也能避免错误定性。

四、区分因果性和相关性

因果性即因果关系。相关性指两个事件总是相伴相生,表面上有某种关联,但并不一定相互影响。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特别容易把因果性和相关性搞混淆,在审计底稿写作中也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例如,某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出“通过上下联动、公私联动、部门联动’等措施,某行克服了高息产品到期和疫情影响的不利因素,储蓄存款同比多增50亿元,市场份额回到四行第二的位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了解,我们确实也发现,某行今年在上述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两者似乎真有因果关系。其实,这两者之间只有相关性,并没有因果性。真正的原因是,在开展各类联动的同时,某商业银行还在深入开展聚合码营销、掌上银行推广、场景建设等一系列数字化转型,仅聚合码新客绑定储蓄存款时点就达到了20亿元。因此,开展各类联动与储蓄存款增长实际上是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储蓄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各类联动,而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成效。

有因果关系的事件之间一定会呈现出相关性,但反过来,有相关性的事件之间并不一定具有因果关系。想要认定有相关性的两个事件之间具有确定的因果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往往需要通过非常严密的逻辑推理或者符合科学规范的实验。为了找准发生问题的真正原因,在没有明确证据时,在审计底稿写作中不要轻易建立相关事件之间的关系。

五、符合基本的逻辑规则

逻辑是科学思维的首要原则,基本的逻辑规则包括形式谬误和非形式谬误。形式谬误是“指某个观点陈述中,因为结构上的缺陷而导致论证过程不符合逻辑的情况”[2]。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形式谬误,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例如,在银行审计中被发现的许多重大风险事件往往一开始并不被当地行所认可,这是一个真命题,我们能举出很多这样案例。但不能说,因为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不被当地行所接受,所以我们发现的问题存在重大风险。第二种形式谬误,把整体具有的属性当成是每个部分也具有的属性,或者反过来,把部分当成是整体。例如,某行风险管控指标较好,不代表其辖内机构或者某个条线的风险管控指标好。反之,辖内机构或者某个条线的风险管控指标不好,不代表某行整体风险管控指标不好。第三种形式谬误,循环论证,把待证明的结论也包含在证明的过程中。例如,在一次对某网点主任的离任审计中,审计人员对网点开展访谈,了解该网点今年存款涨得好的原因,网点员工回答是因为网点存款基础好,审计人员再进一步询问,网点存款基础好体现在哪些方面,网点员工回答说体现在今年存款涨得好,这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

非形式谬误是指除了形式谬误以外的逻辑谬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情况。一是诉诸结果,用一个观点成立或者不成立的结果来证明某个观点是否成立。例如,因调查不尽职导致形成不良贷款,那我们就不放贷款了。二是简单归纳,在统计学上,样本太小,或者样本不具备广泛代表性,不能得出合理结论。三是举证责任倒置,只提出存在的问题,但未列出具体的证据,让对方来证明“没有错”。没有证据表明,并不代表问题存在的必然。四是把不知道当证据,自己没有看见或者不知道,就认定是假的。五是把偶然当必然,尽管一系列偶然的事件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不好的结果,但要认识到这些事件有可能存在偶然不确定性,不能将这些偶然不确定无限放大,以最后导致的严重后果作为证据证明某类问题。例如,某个网点出现了ATM加钞案件,甲员工把密码给了乙员工,双人加钞形同虚设,最后导致乙窃取了ATM现金。这个案件说明还存在许多制度漏洞和违规环节,但如果把这些情况进行无限放大,以最后网点所有加钞人员都有可能盗取ATM现金作为前提,那么就会出现三人加钞,三人不够再加一人,最后网点员工一起加钞的现象。六是对人不对事,被审计者在反驳审计者的观点时,不关注观点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而是转而指责审计者的人品;审计者在描述某个问题的时候,容易受到对问题责任人印象的干扰。

六、要用逻辑推演,不要简单类比论证

逻辑推演是指用形式逻辑的方式来论证某个观点。类比论证是指把观点的论证过程建立在比喻上。例如,在审计谈话中经常可见的这类类比论证:甲行肯定存在员工从事民间借贷的情况,因为乙行跟你们的情况类似,他们就有这样的案例。这种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其实仅仅是一个类比,没有任何逻辑,因为没有讲出为什么别的行存在,这个行就必然存在。这是真正需要论证的观点,却没有经过论证,就直接当结果来用了。

而用逻辑推演的方法来证明甲行是否存在员工从事民间借贷,应该是借鉴对乙行开展调查的线索和方法,对甲行开展员工行为排查,如果找到了证据,那自然可以得出甲行也存在员工从事民间借贷的情况,如果找不到证据,不能靠类比推断来证明甲行也存在该类现象。逻辑推演有可能存在不够严密或者出现漏洞的情况,但并不妨碍这种证明方法本身的可靠性。逻辑推演是值得推崇的论证方式,而类比是不可靠的论证方式。

上述六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审计过程中大部分常见的逻辑错误以及正确的科学思维运用形式,不仅有利于发挥好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整改提升”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与审计单位之间搭建一个科学思维的桥梁和同频沟通的渠道。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汇编编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会计法律法规汇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21:1008.

[2]张立宪.读库[M].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18.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

编辑:王竹洁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人民网 新华网 长春理工大学  应用写作精品课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7989号  130022  0431-85583096/85583129  邮箱:cnyyxz@163.com
Copyright© 1985-2021 应用写作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