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简论书信写作兼及一封臧克家书信辨伪
[ 作者:董运生 曾文康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4-11-14 15:25:00 浏览次数:]书信是一种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情感的应用文书。更严谨一点地说,书信是以书写于纸张或其他记录载体上的文字(或图像符号等)为媒介,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正式文书。“素尺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书信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交流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文字的传递,更是情感、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文人凭它抒发胸怀,政治家借它传递主张,爱人以它增进情感。书信写作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既有较为直接的目的和意图,也包含着文化内涵与审美元素。书信内容相当自由,可谓无事不可叙,无理不可说,无情不可表。因此,书信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实用文体之一,书信写作也是人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写作技能。
莱蒙特曾言:“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书信写作也不例外。书信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早已形成了一套相对约定俗成的格式。一般来说,其写作格式要素可分为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四部分。
首先,称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称谓,一般于首行顶格书写,后面还需加上冒号。在选择称谓时,需根据书信的使用场合、收信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水平等灵活处理,做到适宜得体、恰如其分。我们以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例,由于是夫妻间的信函,故而称谓写得极为温婉,一句“意映卿卿如晤”,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刚毅背后的温情。其次,正文是一封书信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候语,是对对方的礼貌性问候,能较好地体现出写信人的修养程度与真挚感情,问候语一般独占一行。在问候语之后,有些书信中还会有一些如“久未相见,时常挂念”之类的套语,既表达寒暄之意,又借之引出后边的主要内容,避免直接切入要谈事宜的突兀。当然,并不是所有书信都有这一内容。在问候语或常用的套语之后,是正文的主要部分,或抒怀言事,或请教询问,等等。在书信主体的写作中,要注意事理清楚、简洁明了。再次,结尾部分是正文之后表示祝愿、敬意的话语,以此作为信件的收束,常见的有“此致敬礼”“敬颂时绥”等。最后,落款由署名、日期两部分组成。署名一般于结尾下一行右侧三分之一处书写,在署名后边,有时也可以视收信人关系加上“谨上”“恭呈”等谦词以表尊敬。日期一般写在署名的下一行,与署名位置保持相对一致。在书信写好之后,如果写信人发现还有遗漏之处,或者叙述欠周全,还可以在日期之后空一行予以补写。补写内容之前一般加上“又及”字样,后标冒号,以表示自己的补充内容。
著名翻译家严复曾提出翻译要秉承“信、达、雅”的理念,对翻译中“准不准、通不通、美不美”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将这“三字真言”转移到书信写作中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适用的,并且达到三者兼备需要一定的功力和水平。
先说“信”。“信”的本意是真实、真诚。书信写作,无论是交流信息还是传递思想情感,都需要真实、诚信。对于私人信件而言,对亲人、朋友,自然需要讲真话、诉真情,以诚待人方能与他人取得信任与沟通。涉及公务的书信,更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古人云“修辞立其诚”,书信写作尤其需要如此。再说“达”。“达”是指通达晓畅。“辞达而已矣”,写信人要简明流畅地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以《傅雷家书》为例,信中无论是谈教育理念还是谈文艺思想,从来不是僵硬的灌输,而是娓娓道来,以平易的语调给人以启发。最后说“雅”。书信作为一种书面文书,必然需要对文辞予以修饰,斐然成章的辞采能够为书信写作锦上添花。如丘迟《与陈伯之书》中的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是名句。就书信写作的“信”“达”“雅”而言,“信”是书信写作的基础和生命,“达”是行文风格的基本要求,而“雅”则是文化涵养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名人书信逐渐为不少收藏者所青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诸多藏品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鱼目混珠的现象。《绵阳师范学院学报》上曾发表过一篇题为《臧克家佚简四通释读》的文章,其中提到了臧克家致武汉大学时任校长齐民友的一封信。笔者根据文中的线索,在某线上文玩店铺找到了该封信件。细读之下,觉得疑点颇多,后经多方查证,基本确定该信为伪作。如不加以鉴别,除了有买到伪作“打眼”的可能,亦有可能对文献的汇集、研究产生一定的误导。兹先将信件内容依原样摘录如下:
齐民同志:
大函早已拜读,天热事繁,迟复为歉!《写作》杂志,创刊八年,收到了很好的成绩,这与武大党委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我代表学会向武大表示感谢!
我,已八十有四,学会的事,实难兼顾;去年南京会议再度选我为会长,《写作》主编,盛情难却,只好挂个名字。许多工作,都委托贵校周姬昌同志代劳,他也是学会选出来的常务副主席,有他担任终审工作,我就放心了。这些年来,《写作》未出过政治偏差,主要由姬昌同志在武大党委领导下,能把好关。希望武大领导今后继续支持他的工作,把杂志办得更好。此致
敬礼!
臧克家
1989.7.25
第一,从书信礼仪和写作风格的角度讲,中国是礼仪之邦,颇重书信写作中的礼仪文化,言语措辞是否准确得体,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在这封所谓的臧克家致齐民友的书信中,收信人姓名被写作了“齐民”而非“齐民友”,虽非有意,但不难看出其无心,书信写作中错写收信人姓名是一种相当失礼的行为。此外,信件起始“大函早已拜读,天热事繁,迟复为歉”一句中的“早”字虽看似寻常,细读却不难品出些许轻慢之意。了解臧克家的人大都知道其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修养,善于炼字炼句,不少人都熟悉其诗歌《难民》中“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数易其稿的故事。如他在《学诗过程中的点滴经验》中所说:“对于锤炼字句,我一向是不放松的。为了一个字的推敲,总是付出许多时间和心血。”[1]
第二,从内容可信度的角度讲,这封不长的信中前边刚谈及“会议再度选我为会长”,后边提及周姬昌时却称其为学会“常务副主席”,抛开称谓上的前后龃龉不谈,也存在着严重的失实。据林可夫《现代写作学 开拓与耕耘》一书记载,在中国写作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上,“裴显生教授当选新设的常务副会长”[2]。臧克家虽未出席第三届理事会,然作为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对于中国写作学会的重要人事变更当是知晓的,不至于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第三,从写作对象的角度讲,臧克家在这封短信中先后两次谈到了武汉大学党委对《写作》杂志的关心、支持,臧克家于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过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领导职务,应该较为熟悉党政关系,结合信件的内容而言,该信写给中共武汉大学党委或武汉大学时任党委书记显然要比写给武汉大学校长更为合适。
第四,该信在笔体上也有一定的破绽。结合臧克家存世书法、信函等作品进行对比,不难看出该信柔婉拘束的笔体与臧克家手迹相去甚远,落款中的签名差异尤其明显。
综合以上诸种因素,基本可以判定该封书信为伪作。就该封书信的真伪问题,笔者曾将图片发给臧克家先生的女儿郑苏伊女士请教,得到的答复是单凭笔迹就可以判定为伪作无疑。回过头来再看这封书信,我们可以作如下推测:作伪者可能注意到了收入《臧克家全集》的《致中国写作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和《致中国写作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暨第九届学术年会》两封信,故而“致齐民书信”中的内容、语调与这两封信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然作伪者由于忽视了礼仪文化、行文风格、历史事实、写作对象等因素,加之笔体模仿上的拙劣,故而留下了许多或显或隐的破绽。
注释:
[1]臧克家.臧克家文集:第6卷[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682.
[2]林可夫.现代写作学:开拓与耕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6.
本文为重庆三峡学院教改项目“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应用写作》课程数字化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GQNZC24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
编辑:刘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