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致辞| 杂志介绍| 投稿须知| 欢迎订阅| 联系方式| 法律声明|
最新动态

——中国应用写作学科核心期刊
——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实用写作类月刊
香如陈酒 始创于1985,专业权威
生如夏花 读者众多,发行量十余万册
实如硕果 内容丰富,精彩实用
◎邮发代号:12-59 ■定价:8元/月
详情...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 详情...

                        详情...
法定公文写作

舆论后引导的情况通报写作例析

[ 作者:李华文  来源:应用写作杂志社 更新时间:2021-06-03 08:50:04 浏览次数:]

舆论后引导是指突发事件被自媒体传播后,舆情已经或正在形成,基于自媒体传播特点,有可能形成的舆情并不客观、公正,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校正,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认知。舆论后引导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引导的手段是客观、真实的事实,其载体是情况通报。

为什么要进行舆论后引导?舆论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一是事实传播的自由;二是事实被传播的形态;三是意见领袖的发声。自由传播事实打破了对事实传播的垄断,利在任何消息都无法隐瞒,弊在多元的信息会让公众无所适从而陷入认知混乱。碎片化传播形态源于自媒体的特点,尤其是微博传播,不能完整传播事实而使事实被多元认知。意见领袖的认知其实也是建立在上述传播基础之上的,如此形成的舆论有可能是不客观的。因此,自媒体时代,要有效引导公众意见,必须注重舆论后引导。

情况通报是机关、企事业单位通报有关情况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文字载体。因为发布单位的公信力,其通报的信息往往会被媒体引用,形成传播优势,进而影响公众判断的形成。因此,理论上要求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情况通报,满足公众知情需求,进而引导舆论。

但在自媒体时代,常见的情况是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最先看到的是现场目击者从个人角度发布的碎片化信息或者是媒体从市场化角度对事实的爆料。

媒体适应市场化需求对事实进行报道,常用的手法是选择性报道。如此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往往不是政府部门所期待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发布的情况通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007年11月广州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多家网络媒体迅速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大洋网的报道如下:

广州医院门口发生枪击案 民警开枪打死教授

大洋网今日上午接到网友报料,称今日凌晨五时,广州海珠区珠江医院门口发生一起枪击案件。据网友报料称,珠江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尹方明和一名朋友在医院门口聊天,有两名警察过来盘问。双方随后发生争执,在争执中,尹教授正准备乘车离开时,其中一名民警开枪打中教授的心脏位置,尹方明教授7点多死亡,尸体仍在珠江医院的门诊部。网上有消息称,开枪者是×××派出所民警,而另一名车上男子已被警察带回警局协助调查。

《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与大洋网记者随即连线报料的张先生。

张先生是尹方明教授的学生,据他介绍,他是早上上班才听到这一噩耗的,具体事件发生的细节并不清楚,但他看到了尹教授的遗体。据他描述,尹教授是左侧胸部中枪,出口在右侧胸部。因为心脏被击穿,血液都流到了腹部,肚子里面灌满了血。据张先生说,他现在所知道的,都是警方和医护人员透露的只言片语,医院管理方正在处理善后事宜。最熟悉情况的,应该是与张先生一起的那位朋友,但那位朋友与尹教授是什么关系尚不清楚。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与尹教授相识半年多,并师从他学习两个月。尹教授平时为人处事非常随和,心地善良,专业能力也极强,已经被评为脑外科副教授。由于得知这一消息,他非常悲伤。

还有一位报料人是珠江医院的医生,她在电话里面告诉记者,在早上8点钟上班的时候,医院里很多人都在讨论这起事故。从人们的讨论中她听到,由于警察在查车的时候,尹教授开车经过没有停下接受检查,从而引起了这起枪击事故。

这则报道的核心关键词是:聊天,遭盘问,发生争执,被枪击。媒体报道时十分强调这几个细节,由这些细节串成的情节再结合标题显示,很明显在暗示公众,这是一起警察滥用枪支的事件。于是,舆论沸腾了,警察滥杀无辜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从舆论引导角度分析,媒体报道的标题即是它的议程设置,当然,标题的概括性特点决定了它对事实的反映是碎片化的,但客观的报道应该是被标题省略的细节能在文中得到展示,公众也是这样期待的。用哪些细节来补充标题的不完整是由标题本身决定的。如此,媒体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并引导了公众意见的形成。但仔细分析,媒体报道中提到了“发生争执”,究竟发生了什么争执?媒体语焉不详。

自媒体时代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热点事件中议程设置过快,表现为不核实事实、抢头条,从舆论生成的过程看,公众恰是就某些细节而非事实整体发表议论导致舆情产生。

在已有媒体报道的前提下,公众已经形成了对事实的初步认知,政府部门如何发布通报才能有效引导舆论呢?

广州警方发布的情况通报是这样的:

昨天凌晨,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区分局民警在驾驶警车巡逻盘查可疑车辆过程中遭到阻挠,在被抢走警察证并被强行拖行数米后,被迫鸣枪,造成一名男子死亡。

据初步调查,昨天凌晨4时55分,海珠区公安分局民警驾驶警车巡逻至南泰路珠江医院住院部门前路段时,发现路边停放着一辆前后车牌均被报纸包裹着的可疑小汽车。民警进行盘查时,遭到驾车男子的阻挠,并被强行抢走出示的警察证,其后,该男子快速倒车,碰撞民警,造成民警膝部受伤。为阻止其驾车逃逸,民警拉住车门,被该男子强行开车拖行数米。在紧急情况下,民警被迫鸣枪,致该男子中弹受伤。民警即报“120”。该男子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核实,死者尹某是某某医院的一名副主任医师,其驾驶的小车没有合法登记手续,所挂的车牌为已作废的军车号牌,车尾箱还有粤A×××××、湘K×××××车牌各一副。

和前述媒体报道比较,警方的情况通报成功地进行了舆论后引导。

从写作角度分析,警方通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完整披露事实过程。警方通报中向公众完整披露了整个事实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脉络为:民警驾驶警车巡逻——发现并盘查可疑车辆——男子阻挠民警执勤——男子抢走警察证——男子强行开车拖行民警数米——民警被迫鸣枪——男子死亡。

通过对男子阻挠民警执勤并抢走警察证、开车强行拖行民警数米等事实完整的描述,可以看出事发的主要原因;而民警被迫鸣枪,则是导致男子死亡的直接原因。显然,这是先前媒体报道未有的效果。这则情况通报和媒体报道相比较,舆论引导效果完全不一样。

舆论引导不能靠说教,靠的是事实,但事实如何被叙述、如何让公众相信是关键。警方引导舆论的可取之处在于,不反驳媒体的报道,只依据事实说话,让公众通过对完整的事实叙述的解读,获得正确的认知。

二是针对媒体省略的细节予以补充。选择性叙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能事无巨细地叙述出一个事实的所有细节,当然也没有必要。事实叙述的这一特点给叙述者留下了目的性叙述的无限空间,正是这一特点导致了同一事实,经过叙述者的不同叙述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舆论效果。

警方通报中,较为详细地向公众展示了先前媒体报道的“发生争执”的详细过程,“海珠区公安分局民警驾驶警车巡逻至南泰路珠江医院住院部门前路段时,发现路边停放着一辆前后车牌均被报纸包裹着的可疑小汽车。民警进行盘查时,遭到驾车男子的阻挠,并被强行抢走出示的警察证,其后,该男子快速倒车,碰撞民警,造成民警膝部受伤。为阻止其驾车逃逸,民警拉住车门,被该男子强行开车拖行数米。在紧急情况下,民警被迫鸣枪,致该男子中弹受伤。”这是媒体报道“发生争执”所不能产生的效果。

三是让受众感受到真实性。很多时候,我们借助事实的逻辑关系来判断事实的真实性。真实的叙述靠证据支撑,证据支撑的前提是叙述要符合事实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事实的逻辑性。不能因为细节选择破坏事实的逻辑性,这是公众阅读事实、判断事实真假的起码要求。

在这一点最易误导公众的就是概括叙述。概括叙述的特点是可以巧妙地省略与叙述目的不吻合的细节而保持事实的逻辑性,让公众丝毫不怀疑叙述者的叙述目的。所以历来舆论引导者往往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引导公众的认知。但同时,这也给舆论后引导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即把因概括省略掉的细节补充完整。因为有了细节,事实的逻辑关系会更加清晰,其真实性也会大大增强。

2016年5月发生的雷洋案,警方在5月11日发布的情况通报中有这样的叙述:

21时14分,民警发现雷某(男,29岁,家住附近)从该足疗店离开,立即跟进,亮明身份对其盘查。雷某试图逃跑,在激烈反抗中咬伤民警,并将民警所持视频拍摄设备打落摔坏,后被控制带上车。行驶中,雷某突然挣脱看管,从车后座窜到前排副驾驶位置,踢踹驾驶员迫使停车,打开车门逃跑,被再次控制。

公众当即提出质疑:在警车里,在那狭小的空间里,雷洋居然能从后座窜到前排副驾驶位置,并猛踢驾驶员迫使停车,打开车门逃跑?想想当时的状况,雷洋逼迫民警停车,车门被他顺利打开并逃跑。后座的警察有几人?警察在后座还是在另外的警车里?……之所以引起公众的质疑,就是因为构成事实发生发展的细节不符合逻辑。

舆论后引导的情况通报写作对于正确引导公众意见,改变先前认知误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写作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是完整叙述、补充细节和显示逻辑。

完整叙述。通过完整地叙述事实,将媒体强调的负面细节消解在对整个事实的真实、客观的叙述中。舆论后引导的前提是有媒体的先前报道,并且媒体在报道事实时着意突出了某些事实细节。舆论后引导显然是针对这些细节的,否则引导就没有效果也没有必要了。如果媒体强调的事实细节本身就是错误的,就没有必要专门针对这些细节做更正式的叙述。正确的引导方法是完整地叙述事实全过程,从表达效果看,几乎不让公众看出这段叙述的针对性,但它确实有针对性,只是这一针对性潜在地存在于对整个事实的完整叙述中了。公众在接受完整叙述的基础上自然也就接受了对媒体错误表达的纠正了。

补充细节。理论上认为叙述一件事实要纯客观地、毫无遗漏地把一切细节统统记录下来,但在实践中是不可能也无必要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选择细节。既然无法对全部细节进行描述,势必要进行选择。选择一定有标准,写作理论认为,选择的标准是叙事寓意或者叫叙事目的。

在舆论引导过程中,细节选择是很重要的技巧性方法,细节的选择与组合决定了公众理解和接受的事实寓意,通过细节选择对公众进行意见式暗示,能达到引导公众意见形成的目的。这也成为舆论后引导叙事事实的重要方法。在坚持真实的前提下,将先前形成舆论的事实中省略的细节补充出来,可以改变公众的认知。

显示逻辑。事实的逻辑性是指事实本身的构成是符合一定规律的,即事实的现象应该必然地反映出事实本身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将其再现出来。事实的逻辑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客观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很多时候,公众是借助事实的逻辑关系来判断事实的真实性。在情况通报中,可以把与事实相关的细节组织起来,让公众清晰地看出事实细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坚信事实的真实性。

舆论后引导是自媒体时代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要引导好舆论,关键是做好事实发布,要改变公众的先前认知形成政府部门期待的意见,在发布情况通报时应做到完整叙述、补充细节和显示逻辑。

 

 (作者单位:四川警察学院)

编辑:蔡宁涛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党校 国家行政学院 人民网 新华网 长春理工大学  应用写作精品课
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7989号  130022  0431-85583096/85583129  邮箱:cnyyxz@163.com
Copyright© 1985-2021 应用写作编辑部 .All Rights Reserved